文章解析

wǎn
dōng
lín
shuāng
c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xiàng
wǎn
shuāng
chí
hǎo
chū
qíng
bǎi
xīn
niǎo
zhī
fān
cuì
jiàn
shuǐ
yuè
hóng
lín
píng
fàn
tóng
yóu
lián
kāi
dāng
rén
lín
liú
chóu
chàng
hái
jiāng
chūn

译文

傍晚时分,东林寺的这两个池塘景色真是美好啊,刚刚雨过天晴,世间万物都显得格外清新。细长摇曳的树枝上,仿佛有翠绿的鸟羽在翻动,池塘里溅起水花,原来是红色鳞片的鱼儿在欢快跳跃。那随波漂浮的浮萍,就如同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居无定所,而盛开的莲花,恰似美丽动人的女子般娇艳。我站在池水边,心中涌起一阵惆怅之情,不由得又回忆起曾经在曲江时那美好的春天。

逐句剖析

"向晚双池好":傍晚时分,东林寺的这两个池塘景色真是美好啊,

"初晴百物新":刚刚雨过天晴,世间万物都显得格外清新。

"袅枝翻翠羽":细长摇曳的树枝上,仿佛有翠绿的鸟羽在翻动,

"溅水跃红鳞":池塘里溅起水花,原来是红色鳞片的鱼儿在欢快跳跃。

"萍泛同游子":那随波漂浮的浮萍,就如同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居无定所,

"莲开当丽人":而盛开的莲花,恰似美丽动人的女子般娇艳。

"临流一惆怅":我站在池水边,心中涌起一阵惆怅之情,

"还忆曲江春":不由得又回忆起曾经在曲江时那美好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题东林寺双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东林寺为当时著名的佛教寺院。诗中,首联点明傍晚初晴时双池景色美好,奠定清新基调。颔联通过“翠羽”“红鳞”,以动静结合之法,生动展现双池生机勃勃之景。颈联运用象征,以浮萍喻游子,莲花比丽人,抒发对漂泊者的同情与对美好的赞美。尾联笔锋一转,诗人临水惆怅,忆起曲江春日,借今昔对比,增添了怀昔伤今之情。此诗以自然流畅的语言描绘双池景致,借景抒情,巧妙运用多种手法,将写景、抒情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出白居易诗歌平易晓畅又韵味深长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东林寺双池初晴后的美景,诗人借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同时又通过“临流一惆怅,还忆曲江春”,借景传达出内心的怅惘与对往昔的怀念。比喻:“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中,用“翠羽”比喻鸟儿,“红鳞”比喻鱼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鸟儿灵动、鱼儿活泼的状态,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双池的生机与活力。象征:“萍泛同游子,莲开当丽人”,以浮萍漂泊象征游子的羁旅生活,莲花的盛开象征丽人的美好,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特质,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也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动静结合:“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是动态描写,展现了鸟儿、鱼儿的活动;而“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则是整体的静态环境描写,动静结合,使双池的画面更加鲜活立体。

2. 分段赏析

首联“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点明时间与环境,“向晚”交代了时间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东林寺的双池之上,给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初晴”则描绘出雨后初霁的清新景象,一场雨过后,万物仿佛被大自然重新洗礼,焕然一新。一个“好”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此时双池景色的由衷赞美。此联虽未对双池景色做具体细致的描绘,却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清新、美好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对双池的美景充满期待。颔联“袅枝翻翠羽,溅水跃红鳞”转入对双池景色的细致刻画。“袅枝翻翠羽”,诗人目光投向池边的树木,微风轻拂,细长柔弱的树枝随风摇曳,枝头翠绿的叶片如同翠鸟的羽毛般翻动,“袅”字生动地写出树枝的轻柔姿态,“翻”字则赋予翠羽动态美,使画面充满生机。“溅水跃红鳞”聚焦于池中,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时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红色的鱼鳞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树枝的摇曳与鱼儿的跳跃相互映衬,翠羽与红鳞色彩鲜明,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将双池的活泼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萍泛同游子,莲开当丽人”运用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与特质。“萍泛同游子”,池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四处飘荡,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居无定所,没有依靠,诗人借此表达出对游子漂泊命运的同情,也可能暗指自己人生的漂泊之感。“莲开当丽人”,盛开的莲花亭亭玉立在水面上,宛如美丽动人的女子,“当”字将莲花比作丽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莲花的高洁、美丽与丽人的优雅相互呼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尾联“临流一惆怅,还忆曲江春”情感发生转折,诗人站在池水边,原本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逐渐被惆怅所取代。“临流一惆怅”,“一”字强调了这种惆怅之感的突然与强烈。而“还忆曲江春”则道出了惆怅的原因,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曲江度过的美好春天。曲江在长安,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当年诗人或许在那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可能是与友人的欢聚、意气风发的岁月等。如今身处东林寺双池边,眼前的美景虽好,却勾起了对往昔的怀念,今昔对比,更添惆怅,也让整首诗在情感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叹花》

下一篇:唐·杜甫《赤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