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zhōng
shū
shè
ré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án
zhuō
huàn
dāo
qīng
guì
hái
yǒu
chī
xīn
cān
huò
wàng
jūn
chén
xiāng
xiàn
miǎn
hán
xìng
shū
chéng
ēn
jiǔ
mìng
yuán
zhī
shì
nán
fēn
cùn
chǒng
guāng
chóu
wèi
xiū
gèng
guān

译文

我惭愧自己是个庸碌的官员占着清贵之位,还痴心妄想不白吃饭。期望能有朝一日与君主互相提建议,以求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性格疏放本不适合长久承受皇恩,命运薄贱早就知道处理事情困难重重。未能充分报答皇上的恩宠,我不停地想着还能做什么官来报效。

逐句剖析

"自惭拙宦叨清贵":我惭愧自己是个庸碌的官员占着清贵之位,

# 贵:一作贯。

"还有痴心怕素餐":还痴心妄想不白吃饭。

"或望君臣相献替":期望能有朝一日与君主互相提建议,

"可图妻子免饥寒":以求能让妻儿免于饥寒。

"性疏岂合承恩久":性格疏放本不适合长久承受皇恩,

"命薄元知济事难":命运薄贱早就知道处理事情困难重重。

"分寸宠光酬未得":未能充分报答皇上的恩宠,

"不休更拟觅何官":我不停地想着还能做什么官来报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罢中书舍人》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此诗创作于他仕途变动之时。诗的主题围绕他罢官后的心境展开,诗人直言自己为官时的惭愧与赤诚,以及罢官原因,像“性疏岂合承恩久”等句,尽显无奈。写作上直抒胸臆,借事抒情。首联惭愧惶恐,颔联表明为官初心,颈联和尾联反思罢官。全诗真实反映了他当时复杂情感,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侧面反映当时政治环境,丰富了其诗作内涵,极具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想法,如“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直接写出自己对担任清贵官职的惭愧,以及怕被指责白拿俸禄的心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诗人开篇便自我反省,称自己为官笨拙,却忝居中书舍人这样清贵显要的职位,内心深感惭愧。同时,又表明自己虽被罢官,但依旧担心被人指责白白享受俸禄,体现出他为官的赤诚与尽责。颔联“或望君臣相献替,可图妻子免饥寒”:“献替”意为谏诤,陈述兴革意见。此联写出诗人任职中书舍人时的期望,一方面希望能在君臣之间尽谏诤之责,为朝廷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这份官职,让妻子儿女免于饥寒之苦,将理想抱负与家庭责任融合,展现出他务实的一面。颈联“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诗人把罢官原因归结于自己性情疏阔,认为本就不适合长久承蒙皇帝的恩宠;又感慨自己命运浅薄,早知道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如此艰难。表面上是自责自怨,实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因种种原因难以施展的无奈。尾联“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官”:诗人遗憾自己尚未报答皇帝分毫的恩宠,如今被罢官,若不就此罢休,又还能谋求什么官职呢?此联进一步强化了失落之感,既有对未能报恩的愧疚,也有对未来仕途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下一篇:唐·白居易《老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