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g
huì
táng
jì​

朝代:清作者:曾国藩浏览量:3
fán
mín
yǒu
xuè
zhī
xìng
qiáo
rán
ér
yǒu
shàng
rén
bēi
ér
jiù
gāo
pín
ér
ér
zhī
míng
shì
rén
zhī
héng
qíng
ér
fán
mín
zhī
zhōng
yǒu
jūn
rén
zhě
shuài
cháng
zhōng
shēn
yōu
àn
rán
tuì
退
cáng
rén
xìng
chéng
jiàn
ér
zhī
zhòng
rén
suǒ
zhēng
zhě
zhī
shēn
jiào
gài
lún
zǎi
jǐng
gōng
yǒu
qiān
céng
shǒu
yáng
è
饿
piǎo
qiè
lùn
duǎn
cháng
cháng
shuō
tuī
zhī
qín
hàn
lái
guān
guì
rén
shèng
shǔ
dāng
gāo
shì
yào
yōng
róng
jìn
zhǐ
wéi
cái
zhì
jiā
rén
wàn
wàn
fú​
shēn
guān
zhī
dāng
zhī
jiàn
xíng
shù
yíng
yíng
ér
shēng
cǎo
cǎo
ér
zhě
ér
jiān
yòu
gōng
wén
xué
liè
míng
zhě
wéi
cái
zhì
jiā
rén
wàn
wàn
fú​
shēn
guān
zhī
dāng
zhī
jiàn
xíng
shù
yíng
yíng
ér
shēng
cǎo
cǎo
ér
zhě
shèn
rán
gāo
wèi
ér
huò
míng
zhě
wèi
huì
ér
xiǎn
tài
rán
chǔ
gāo
míng
céng
zhī
yǎn
qián
zhī
jiàn
xíng
shù
zhī
yíng
yíng
zhě
xíng
jiāng
tóng
guī
jìn
ér
háo
máo
shǎo
āi
zāi
yǒu
liú
jūn
mèng
róng
chén
ér
yán
gōng
hào
dào
ér
guǎ
zhuàng
suì
rán
ér
wài
guì
ér
chá
guān
biàn
yòu
néng
wài
míng
shì
míng
suǒ
yuē
yǎng
huì
táng
ér
shū
guó
fān
wèi
zhī
zhōu
zhī
shì
zhuāng
shēng
mǐn
tiān
xià
zhī
shì
chén
shì
huǐ
wèi
jiè
rén
àn
cáng
suǒ
chēng
dǒng
liáo
zhī
lún
sān
zhì
yān
ér
yáng
xióng
chēng
:“
:“
yán
yán
zhě
miè
lóng
lóng
zhě
jué
gāo
míng
zhī
jiā
guǐ
kàn
shì
。”
。”
jūn
zhī
dào
zhōng
ér
wài
suǒ
qiú
dòng
shì
ér
yuàn
shì
jiàn
zhī
ér
mèn
wéi
huì
tiān
xià
zhī
zhì
guāng
míng
ruò
bēn
mìng
xuǎn
zhī
dàn
shì
jìn
suǒ
qiú
xún
cháng
qióng
yuē
zhī
rén
ér
wèi
kūn
yào
耀
zhě
zāi
wèi​​
bèi
chén
suǒ
gài
jiān
mèng
róng
zhī
zhì
hòu
zhī
jūn
guān
xǐng
yān

译文

凡是人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讨厌低微而追求高位,讨厌贫穷而贪图富贵,讨厌默默无闻而渴望显赫的名声。这是世人普遍的心理。但在普通人中,那些具备君子品德的人,往往一生都沉默低调,暗暗地隐藏自己。他们难道和别人的天性不同吗?其实是他们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知道众人所争夺的东西不值得过分计较。《论语》中记载,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后却连首阳山的饿死之人都不如。我曾根据这个道理推想,从秦汉以来,直到涉及达官贵人为止,怎么能数得清?当他们身居高位时,举止从容,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和那些卑微的仆役、低贱的商贩一样,忙忙碌碌地活着,忧虑劳神地死去,没什么区别。而那些通过功业和文学来追逐虚名的人,自认为才能智慧远超他人。等到他们去世后再看,他们和当时的仆役、差卒,行为卑劣的商贩,忙忙碌碌活着,潦草死去的人,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么,那些身居高位、获得虚名的人,自以为离开卑微的地位而身居显要之职,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却不知道他们和眼前那些卑微的仆役,低贱的商贩一样,最终都会归于消亡,没有丝毫差别。这难道不可悲吗!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稳重、严肃恭敬,喜好道义而清心寡欲,从年轻时就已经淡泊名利,不追求富贵。后来他观察世事变化,又能超脱名誉的束缚,于是给自己的居所取名“养晦堂”,并写信请我为他写一篇记文。从前周朝末年,庄子怜悯天下读书人沉迷于权势名利,被毁谤和荣誉所扰乱,所以告诫人们要低调隐藏自己,比如他提到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反复强调这一点。扬雄也说:“烈火会熄灭,雷声会消失。地位显赫的人家,连鬼神都会窥视他们的家室。”君子的处世之道,在于内心自足,对外无所求。即使吃不饱穿不暖,无法养活家人,也不抱怨;即使全世界都不了解自己,也不郁闷。自己认为自己是隐晦的,这是天下最光明的事物。至于那些拼命追求显赫的人,一旦权势消失、心意落空,想过普通穷人的生活都不可得,哪里还能谈得上光彩呢?我详细说明这些道理,是为了坚定孟容的志向;也希望后来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逐句剖析

"凡民有血气之性":凡是人有血气的本性,

"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

# 有以:犹“有为”。有所作为。,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翘,音qiáo。另例:“翘然矜鸣。”(《聊斋志异·促织》)

"恶卑而就高":讨厌低微而追求高位,

"恶贫而觊富":讨厌贫穷而贪图富贵,

"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讨厌默默无闻而渴望显赫的名声。

"此世人之恒情":这是世人普遍的心理。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但在普通人中,那些具备君子品德的人,

"率常终身幽默":往往一生都沉默低调,

"黯然退藏":暗暗地隐藏自己。

"彼岂与人异性":他们难道和别人的天性不同吗?

"诚见乎其大":其实是他们看清了事物的本质,

"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知道众人所争夺的东西不值得过分计较。

"盖《论语》载":《论语》中记载,

# 盖:发语助词。

"齐景公有马千驷":齐景公有四千匹马,

# 有马千驷:有四千匹马。驷:古同“四”。“驷,马一乘也。”(《说文》)。徐锴曰:“四马也。”

"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死后却连首阳山的饿死之人都不如。

# 挈:音qiè,这里指提、谈。“挈,提也。”(《广雅》)提纲挈领,即“提”“挈”对举。,首阳饿莩:指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莩,音piǎo,同“殍”。

"余尝即其说推之":我曾根据这个道理推想,

"自秦汉以来":从秦汉以来,

"迄于达官贵人":直到涉及达官贵人为止,

"何可胜数":怎么能数得清?

"当其高据势要":当他们身居高位时,

"雍容进止":举止从容,

"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

"及夫身没观之":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

# 没:通“殁”mò,“殁,终也。”(《广雅·释诂四》)

"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他们和那些卑微的仆役、

# 厮役贱卒:这里是并列的古代常用的名词,现犹称奴仆、差役。

"污行贾竖营营而生":低贱的商贩一样,忙忙碌碌地活着,

# 污行贾竖:这里是并列的古代常用的名词,现犹称贪(坏)官、奸商。行,官名,这里指官人。《管子·小匡》:“隰朋为行。” 贾,音ɡǔ,古称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

"草草而死者":忧虑劳神地死去,

# 草草:忧虑劳神的样子。

"无以异也":没什么区别。

"而其间又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而那些通过功业和文学来追逐虚名的人,

"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自认为才能智慧远超他人。

"及夫身没观之":等到他们去世后再看,

"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他们和当时的仆役、差卒,

"污行贾竖":行为卑劣的商贩,

"营营而生":忙忙碌碌活着,

"草草而死者":潦草死去的人,

"亦无以甚异也":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然则高位而获浮名者":那么,那些身居高位、获得虚名的人,

"自谓辞晦而居显":自以为离开卑微的地位而身居显要之职,

"泰然自处于高明":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却不知道他们和眼前那些卑微的仆役,

"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低贱的商贩一样,最终都会归于消亡,

"而毫毛无以少异":没有丝毫差别。

"岂不哀哉":这难道不可悲吗!

"吾友刘君孟容":我的朋友刘孟容,

"湛默而严恭":深沉稳重、严肃恭敬,

# 湛默:深沉静默的样子。

"好道而寡欲":喜好道义而清心寡欲,

"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从年轻时就已经淡泊名利,不追求富贵。

"既而察物观变":后来他观察世事变化,

"又能外乎名誉":又能超脱名誉的束缚,

"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于是给自己的居所取名“养晦堂”,

"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并写信请我为他写一篇记文。

"昔周之末世":从前周朝末年,

"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庄子怜悯天下读书人沉迷于权势名利,

"汩于毁誉":被毁谤和荣誉所扰乱,

"故为戒人以暗默自藏":所以告诫人们要低调隐藏自己,

"如所称董梧、":比如他提到的董梧、

"宜僚、":宜僚、

"壶子之伦":壶子这些人,

"三致意焉":反复强调这一点。

"而扬雄亦称":扬雄也说:“

"炎炎者灭":烈火会熄灭,

"隆隆者绝":雷声会消失。

"高明之家":地位显赫的人家,

"鬼瞰其室":连鬼神都会窥视他们的家室。”

"君子之道":君子的处世之道,

"自得于中":在于内心自足,

"而外无所求":对外无所求。

"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即使吃不饱穿不暖,无法养活家人,也不抱怨;

"举世不见知而无闷":即使全世界都不了解自己,也不郁闷。

"自以为晦":自己认为自己是隐晦的,

"天下之至光明也":这是天下最光明的事物。

"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至于那些拼命追求显赫的人,

"一旦事尽意索":一旦权势消失、心意落空,

"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想过普通穷人的生活都不可得,

"乌睹可谓焜耀者哉":哪里还能谈得上光彩呢?

"予为备陈所以":我详细说明这些道理,

"盖坚孟容之志":是为了坚定孟容的志向;

"后之君子":也希望后来的君子,

"亦观省焉":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养晦堂记》是清朝曾国藩受朋友刘孟容之托而为书斋“养晦堂”而作的小传,文章通过对比两种人生境界,深刻阐述了“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文中特别赞扬了刘孟容的品格:他年轻时便淡泊名利,中年后更超然物外,故将书斋命名为“养晦堂”。曾国藩借此阐发“晦”与“显”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的隐退,实则是守住内心的光明;而汲汲营营于显赫,终会落得身心俱疲。这种思想既承袭了庄子“暗默自藏”的智慧,也暗合扬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进士,咸丰初在湘乡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同治元年,擢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后与李鸿章在上海创江南制造总局,兴办军事工业。同治十一年卒,谥文正。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论文,鼓吹桐城声气,素有“中兴桐城”之誉。早年深入研究桐城派首领的作品和理论,并接受其影响,尤其对姚鼐更是崇敬,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有《曾文正公全集》,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散文,也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以“养晦堂”为题眼,通过对比世俗追求与君子之道,层层深入地阐述了“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开篇描绘了两种人生状态:普通人“争名逐利”的常态与君子“淡泊退藏”的选择。接着用历史人物和达官显贵的例子,生动说明了“高位浮名终成空”的道理。随后重点介绍了友人刘孟容“甘于淡泊、超然物外”的品格,并借“养晦堂”的命名,点明“看似隐退实为守光”的深刻哲理。

2. 分段赏析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此句通过对比“凡民”与“君子”的处世态度,揭示世俗欲望的普遍性。“翘然”形容凡人因血气之性而急功近利,三个“恶……而……”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地刻画出对地位、财富、声名的追逐,突显“世人之恒情”的浮躁本质。而“君子”却能超越这些,为后文“养晦”主题埋下伏笔。“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黯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幽默”在此处意为深沉静默,与“黯然退藏”共同勾勒出君子的内敛形象。反问句“彼岂与人异性?”强化了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点明君子与凡民的本质区别在于眼界——“见乎其大”,即洞悉名利虚妄,故能超然物外。“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以《论语》典故为据,对比齐景公的富贵与伯夷叔齐的气节。齐景公“有马千驷”象征物质丰裕,而“首阳饿莩”代表精神崇高,二者“挈论短长”的结论,揭示功业浮名终不敌道德坚守的历史评判。“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雍容进止”与“营营而生”形成强烈反差,讽刺达官显贵自以为才智超群,实则与汲汲营生的小人无异。连用“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等贬义词,凸显对功利之徒的鄙夷,而“营营”“草草”更以叠词强化其庸碌之态。“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澌尽”喻指生命的彻底消亡,此句以冷峻笔调揭示历史虚无:无论显赫或卑微,终将湮灭无痕。“毫毛无以少异”的夸张对比,彻底消解了权贵浮名的意义,展现作者对永恒价值的深刻思考。“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湛默”“严恭”“泊然”等词精准刻画出刘蓉淡泊名士的形象。以友人命名书斋之事切入,既点明写作缘起,又以“养晦”呼应前文对君子之道的推崇,使说理更具人格化感染力。“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自得于中”揭示养晦的核心在于内在充实,与“外无所求”形成内外呼应。“晦”与“至光明”的矛盾统一,富含道家辩证智慧——表面隐匿实为精神升华,此句堪称全文思想精髓。“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乌睹可谓焜耀者哉?”“烜赫”与“焜耀”皆指显赫,但前者侧重外在追逐,后者暗含内在光辉。以“势尽意索”的结局反讽功利之徒,连用“奔命”“求如……不可得”等动态描写,揭示显达者的虚妄与困境,与刘蓉的“养晦”形成鲜明对照。

3. 作品点评

这是一篇为友人书斋撰写的记文,作者在文末点明双重写作意图:既为坚定友人的志向,更为启迪后世读者自省修身。文章开篇通过对比普通人与君子的处世之道,凸显“韬光养晦”这一品格的珍贵。随后以齐景公的富贵与伯夷叔齐的清贫作比,揭示那些追逐权势、沽名钓誉者,最终与庸碌之辈殊途同归的深刻道理,由此引出对友人刘孟容超然物外品格的赞颂。全文最精彩之处在于辩证阐释“隐”与“显”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永恒不在于一时的显赫,而在于内心的光明。作者以平实恳切的语言,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现实人生思考,既是对友人的真诚勉励,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剂治愈浮躁心灵的良方。文章深入浅出,诚意正心,滋润当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余怀《戊申看花诗》

下一篇:清·萧正模《读崇祯辛未后十余年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