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rèn
shí
mìng
cóng
suì
yuè
chú
zhōng
xīn
tiáo
wài
lèi
jìn
kōng
míng
huàn
lín
quán
jìn
dōng
lín
biān
jié

译文

已经任凭命运的安排自然前行,也顺从岁月的流逝渐渐老去。内心已然调和安伏,外在的牵累都归于空虚。对功名仕途的心意早已消散,归隐山林泉石的计划如何呢。打算靠近东林寺,在溪水边搭建一座茅庐。

逐句剖析

"已任时命去":已经任凭命运的安排自然前行,

"亦从岁月除":也顺从岁月的流逝渐渐老去。

"中心一调伏":内心已然调和安伏,

"外累尽空虚":外在的牵累都归于空虚。

"名宦意已矣":对功名仕途的心意早已消散,

"林泉计何如":归隐山林泉石的计划如何呢。

"拟近东林寺":打算靠近东林寺,

"溪边结一庐":在溪水边搭建一座茅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暮》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暮年心境与人生选择展开,题材偏向抒情言志。前四句写诗人顺应时命与岁月流逝,内心得以调伏,外在烦累皆化为空虚,语言平淡却蕴含超脱之感。后四句直抒胸臆,表明对官场功名已无牵挂,转而计划在东林寺附近的溪边结庐隐居,表达了对林泉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历经世事後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其晚年归隐心境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已任时命去,亦从岁月除”,开篇便展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心境。“任”与“从”两个动词,清晰地传达出诗人对命运流转、岁月流逝的坦然接受,没有刻意的抗拒或悲叹,而是以平和的态度面对人生。“中心一调伏,外累尽空虚”,紧承上文的心境展开。“调伏”一词写出诗人对内心的调养与掌控,通过自我调适让心灵归于平和;而“外累尽空虚”则描绘出外在的纷扰与负担都已消散的状态,内外呼应,展现出诗人摆脱世俗困扰后的澄澈心境。“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直接抒发了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名宦意已矣”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仕途的厌倦与放弃,曾经的功名追求已成为过去;“林泉计何如”则转向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问句的形式流露对山林泉石生活的期待,情感转折自然而真挚。“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将上文的向往化为具体的规划。“拟”字表明这是诗人心中的打算,“东林寺”常与隐逸、禅意相关联,而“溪边结一庐”则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居图景,画面感十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登夏州城楼》

下一篇:唐·雍裕之《芦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