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梦中":在茫茫的人生大梦之中,
"惟我独先觉":只有我独自先觉醒过来。
# 惟我独先觉:《庄子》:“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腾转风火来":如同风火腾转而来,
"假合作容貌":假合形成人的容貌。
# 容貌:佛家认为人身是以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坚者是地,润者是水,暖者是火,动者是风。
"灭除昏疑尽":灭除心中所有的昏昧疑惑,
"领略入精要":领略到玄理的精妙要点。
"澄虑观此身":澄澈思虑来审视自身,
"因得通寂照":因而得以达到通透明悟的境界。
# 寂照:佛家名词。《楞严经》: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求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湛然常定之谓寂,莹然不昧之谓照。寂,其体也。照,其用也。体用不离,寂照双运,即是定慧交修,止观互用之妙谛。
"郎悟前后际":清楚地领悟过去与未来,
"始知金仙妙":才知晓佛法的精妙。
# 金仙:佛家谓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因称金仙。《维摩诘所说经》: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华严经》:虽知诸法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虽知诸法无有后际,而广说未来。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如今。金仙,谓佛。释成时曰:李白诗云:“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束文人如稻、麻、竹、苇,吐不出此十字。
"幸逢禅居人":庆幸遇到方城寺的禅居人,
"酌玉坐相召":被邀请入座一起谈玄(酌玉,此处借指谈玄)。
"彼我俱若丧":彼此仿佛都忘却了自我,
"云山岂殊调":与云山自然融为一体。
"清风生虚空":清风在虚空中吹拂,
"明月见谈笑":明月见证着我们的谈笑。
"怡然青莲宫":在方城寺(青莲宫)中感到怡然自得,
"永愿恣游眺":永远希望能在这里尽情游赏眺望。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将人的生命比作由风火腾转、假合而成的容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生命虚幻本质的理解,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直抒胸臆:“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直接表明诗人在方城寺(青莲宫)中感到怡然自得,并且永远希望能在这里尽情游赏眺望,直白地抒发对寺庙环境及谈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点明诗歌主旨。烘托:“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通过描绘清风在虚空中吹拂、明月见证他们谈笑的场景,以清幽宁静的氛围烘托出谈玄时的和谐愉悦,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惬意之感,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诗人开篇便表达自己仿佛从茫茫人生大梦中先觉醒来。认为人的生命如同风火腾转、假合而成的容貌,是虚幻不实的。只有灭除内心的昏昧疑惑,才能领略到玄理的精妙之处。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玄理的初步思考,为下文与他人谈玄做铺垫。“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诗人进一步阐述通过澄澈思虑来审视自身,从而达到一种通透明悟的境界。在与禅居人交流后,对过去与未来有了清晰的领悟,才知晓佛法的精妙。这部分体现出诗人在谈玄过程中的深入思考与领悟,展现出对玄理探索的深化。“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诗人庆幸遇到方城寺的禅居人,被邀请一起谈玄。在交流中,彼此仿佛忘却自我,与云山自然融为一体。此时清风徐来,明月见证他们的谈笑,诗人在寺庙中感到怡然自得,表达出永远希望在此尽情游赏的愿望。这几句描绘出谈玄时的和谐氛围以及诗人内心的愉悦,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突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唐·张籍《过贾岛野居》
下一篇:唐·戴叔伦《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