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dān
qiū
fāng
chéng
tán
xuán
zuò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máng
máng
mèng
zhōng
wéi
xiān
jué
téng
zhuǎn
fēng
huǒ
lái
jiǎ
zuò
róng
mào
miè
chú
hūn
jìn
lǐng
lüè
jīng
yào
chéng
guān
shēn
yīn
tōng
zhào
láng
qián
hòu
shǐ
zhī
jīn
xiān
miào
xìng
féng
chán
rén
zhuó
zuò
xiāng
zhào
ruò
sàng
yún
shān
shū
diào
qīng
fēng
shēng
kōng
míng
yuè
jiàn
tán
xiào
rán
qīng
lián
gōng
yǒng
yuàn
yóu
tiào

译文

在茫茫的人生大梦之中,只有我独自先觉醒过来。如同风火腾转而来,假合形成人的容貌。灭除心中所有的昏昧疑惑,领略到玄理的精妙要点。澄澈思虑来审视自身,因而得以达到通透明悟的境界。清楚地领悟过去与未来,才知晓佛法的精妙。庆幸遇到方城寺的禅居人,被邀请入座一起谈玄(酌玉,此处借指谈玄)。彼此仿佛都忘却了自我,与云山自然融为一体。清风在虚空中吹拂,明月见证着我们的谈笑。在方城寺(青莲宫)中感到怡然自得,永远希望能在这里尽情游赏眺望。

逐句剖析

"茫茫大梦中":在茫茫的人生大梦之中,

"惟我独先觉":只有我独自先觉醒过来。

# 惟我独先觉:《庄子》:“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腾转风火来":如同风火腾转而来,

"假合作容貌":假合形成人的容貌。

# 容貌:佛家认为人身是以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坚者是地,润者是水,暖者是火,动者是风。

"灭除昏疑尽":灭除心中所有的昏昧疑惑,

"领略入精要":领略到玄理的精妙要点。

"澄虑观此身":澄澈思虑来审视自身,

"因得通寂照":因而得以达到通透明悟的境界。

# 寂照:佛家名词。《楞严经》: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求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湛然常定之谓寂,莹然不昧之谓照。寂,其体也。照,其用也。体用不离,寂照双运,即是定慧交修,止观互用之妙谛。

"郎悟前后际":清楚地领悟过去与未来,

"始知金仙妙":才知晓佛法的精妙。

# 金仙:佛家谓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因称金仙。《维摩诘所说经》: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华严经》:虽知诸法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虽知诸法无有后际,而广说未来。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如今。金仙,谓佛。释成时曰:李白诗云:“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束文人如稻、麻、竹、苇,吐不出此十字。

"幸逢禅居人":庆幸遇到方城寺的禅居人,

"酌玉坐相召":被邀请入座一起谈玄(酌玉,此处借指谈玄)。

"彼我俱若丧":彼此仿佛都忘却了自我,

"云山岂殊调":与云山自然融为一体。

"清风生虚空":清风在虚空中吹拂,

"明月见谈笑":明月见证着我们的谈笑。

"怡然青莲宫":在方城寺(青莲宫)中感到怡然自得,

"永愿恣游眺":永远希望能在这里尽情游赏眺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围绕诗人与元丹丘在方城寺谈玄展开。开篇诗人以“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表明自己对人生如梦的感悟及对玄理的先觉。接着阐述对生命如虚幻合成、应灭除昏疑领略精要的看法。随后描写与禅居人交流后,对自身及玄理有了更深理解,如“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在与友人及禅居人的相处中,感受着清风明月,内心愉悦,表达出对这种谈玄生活及寺庙环境的喜爱与向往,展现诗人对玄理的追求和心灵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由李白创作。元丹丘是李白的友人,其相关信息可见于《元丹丘》题解。而诗中所提及的方城寺,多数观点认为它位于现今河南叶县西南的方城山中。据此,人们推测此诗创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当时李白前往石门拜访元丹丘,二人一同游历方城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然而,宋蜀本《李太白全集》在该诗题目下注释为“蜀中”,还有一作《仙城山寺》。这便使得部分人认为方城寺地处四川,宋人薛仲邑所著《李太白年谱》依据此观点,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编订为开元六年(7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将人的生命比作由风火腾转、假合而成的容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生命虚幻本质的理解,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直抒胸臆:“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直接表明诗人在方城寺(青莲宫)中感到怡然自得,并且永远希望能在这里尽情游赏眺望,直白地抒发对寺庙环境及谈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点明诗歌主旨。烘托:“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通过描绘清风在虚空中吹拂、明月见证他们谈笑的场景,以清幽宁静的氛围烘托出谈玄时的和谐愉悦,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惬意之感,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诗人开篇便表达自己仿佛从茫茫人生大梦中先觉醒来。认为人的生命如同风火腾转、假合而成的容貌,是虚幻不实的。只有灭除内心的昏昧疑惑,才能领略到玄理的精妙之处。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玄理的初步思考,为下文与他人谈玄做铺垫。“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诗人进一步阐述通过澄澈思虑来审视自身,从而达到一种通透明悟的境界。在与禅居人交流后,对过去与未来有了清晰的领悟,才知晓佛法的精妙。这部分体现出诗人在谈玄过程中的深入思考与领悟,展现出对玄理探索的深化。“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诗人庆幸遇到方城寺的禅居人,被邀请一起谈玄。在交流中,彼此仿佛忘却自我,与云山自然融为一体。此时清风徐来,明月见证他们的谈笑,诗人在寺庙中感到怡然自得,表达出永远希望在此尽情游赏的愿望。这几句描绘出谈玄时的和谐氛围以及诗人内心的愉悦,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突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过贾岛野居》

下一篇:唐·戴叔伦《春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