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檗不易食梅难":吃黄柏不容易,吃梅子也很难,
# 梅:味酸,古人用以调味。古人以五味属人之五脏,说法各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七《服气精义论·慎忌论第六》:“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檗:黄檗,皮与根入药,味苦。檗:一作蘖。
"檗能苦兮梅能酸":黄檗味苦啊,梅子酸涩。
"未如生别之为难":但都比不上生离之苦那般难受,
"苦在心兮酸在肝":这种苦在心里,酸在肝中。
"晨鸡再鸣残月没":晨鸡再次啼叫,残月隐没,
"征马连嘶行人出":出征的马连连嘶鸣,远行的人就要出发。
# 连嘶:一作嘶风。
"回看骨肉哭一声":回头看一眼亲人,忍不住痛哭一声,
"梅酸檗苦甘如蜜":这时觉得梅子的酸、黄柏的苦都如同蜜糖一样甜了。
"黄河水白黄云秋":黄河水泛着白光,秋云昏黄,
"行人河边相对愁":远行的人在河边相对发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天气寒冷,四野空旷,今晚该到哪里投宿呢?
# 野:一作路。
"棠梨叶战风飕飕":棠梨的叶子在风中颤抖。
"生离别":活生生的离别啊,
"生离别":活生生的离别啊,
"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愁从心中涌出,没有断绝的时候。
# 中:内心。一作何。
"忧极心劳血气衰":忧愁到了极点,身心疲惫,血气衰弱,
# 极:一作积。
"未年三十生白发":还不到三十岁就生出了白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诗。全诗围绕“生离别”的痛苦展开,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分离时的场景,如晨鸡残月、征马嘶鸣、骨肉痛哭,以及旅途的清冷孤寂,如黄河黄云、天寒野旷等景象,体现了生离之苦和诗人内心无尽的忧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食檗之苦、食梅之酸与“生离别”之苦对比,突出生离痛苦之深。反复:“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等语句反复出现,强化了离别的哀愁和痛苦的情感。细节描写:“回看骨肉哭一声”通过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离别时的不舍与悲痛。借景抒情:描绘“黄河水白黄云秋”、“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飗”等景象,借萧瑟、清冷的秋景抒发离别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开篇以食檗之苦、食梅之酸作比,突出生离之苦远甚于二者,直接点明“生离别”的痛苦深入心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描绘了离别时刻的场景,晨鸡鸣叫,残月西沉,征马嘶鸣,行人出发。回头看亲人痛哭,此时觉得之前所说的梅酸檗苦都如蜜般甜,更衬出离别之苦。“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通过描写秋天黄河边水白、黄云、天寒、野旷的景象,以及棠梨叶在风中颤抖,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现出离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旅途的担忧。“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反复咏叹“生离别”,强调忧愁的连绵不绝,因忧愁过度而身心疲惫、血气衰弱,不到三十就生白发,进一步突出生离之苦对人的折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浓烈。白居易通过多种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将生离别的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与亲人分离时的悲痛和内心无尽的忧愁。其对离别场景和内心感受的描写细腻入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擅长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
上一篇:唐·元稹《新竹》
下一篇:唐·白居易《僧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