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生堂阶":院中的萱草长满台阶,
# 萱草: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红黄色。古代北堂为主妇所居且常种萱草,因以“萱”为母亲的代称。
"游子行天涯":出游的儿子行走天涯。
"慈亲倚门望":留守在家中的母亲倚门翘首盼望,
"不见萱草花":不见儿子回来,一直到萱草花朵凋谢。
晚唐诗人
聂夷中(837?~884?),唐代诗人。字坦之,中都(今河南沁阳)人。出身贫寒,咸通进士,曾任华阴县尉。聂夷中以五言古诗和乐府见长,诗风平易,语言朴实,多反映社会现状及农民疾苦,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深刻的民生关怀。代表作品有《伤田家》《咏田家》《公子行》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游子远行与母子相思的诗。诗中描写了远行的游子漂泊天涯,而家中的母亲独倚门扉,长久凝望远方,翘首期盼却始终不见游子归来的身影。
2. 分段赏析
首句“萱草生堂阶”,以“萱草”起兴。萱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母爱,古人常以“萱堂”代指母亲居所。此处“生堂阶”点明萱草生长之地,既暗示母爱的温暖,又为后文埋下伏笔。萱草的生机勃勃与游子的漂泊形成对比,暗含对母子分离的隐忧。次句“游子行天涯”,“行天涯”三字以空间之辽远,强化母子相隔之痛,与萱草近在咫尺的具象形成张力。孟郊刻意将“萱草”的静谧生长与“天涯”的浩渺漂泊并置,以具象与抽象的碰撞,暗喻母爱虽在咫尺却难解游子远行之愁。第三句“慈亲倚门望”捕捉母亲倚门眺望的经典意象,以“慈亲”这一形象为核心,通过“倚门望”的动作,刻画出母亲伫立门前、翘首以盼的姿态。这一细节生动传神,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具象化,令人联想到《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深沉情感。末句“不见萱草花”,以“不见”收束全诗,形成情感高潮。表面写萱草未开的自然现象,实则暗喻母子不得相见的残酷现实。此句通过“花”与“人”的意象错位,将思念的深度转化为视觉的缺失,既呼应首句萱草生长的悖论,又以留白手法拓展出“过尽萱花不见归”的想象空间,使全诗在“有花—无花”的循环中抵达情感高潮。
# 他人以千万言不能道者,先生以二十字出之,而中间段落,次第回环,照映之法莫不洛,结处更饶含蓄。韩昌黎所谓高出魏晋者,其在于斯乎?通篇但言慈亲思子,不言游子跋涉之艰,纯是偏锋取胜。
清岳端《寒瘦集》
上一篇:唐·于武陵《远水》
下一篇:唐·李商隐《题汉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