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聂夷中浏览量:2
wǎng
jiàn
qiū
táng
réng
xué
xuán
zhī
bái
xiǎo
hán
tóng
jué
wéi‌
cái
wèi
qún
yǒu
yóu
zài
shuí
tóng
zhī
zuò
yún
mén
yuè

译文

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傍晚在秋天的厅堂里才开始学习。黑色的头发不知不觉已经变白,清晨照着冰冷的铜镜才发觉。良材尚未脱离群体未被世俗排斥,就像有美玉还在璞石之中。谁把碧绿的桐树枝,雕刻成演奏《云门》雅乐的乐器。

逐句剖析

"日往无复见":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

"秋堂暮仍学":傍晚在秋天的厅堂里才开始学习。

# 仍:一作乃。

"玄发不知白":黑色的头发不知不觉已经变白,

"晓入寒铜觉":清晨照着冰冷的铜镜才发觉。

# 入:一作人。

"为材未离群":良材尚未脱离群体未被世俗排斥,

# 离群:一作辞树。,材:一作才。

"有玉犹在璞":就像有美玉还在璞石之中。

"谁把碧桐枝":谁把碧绿的桐树枝,

"刻作云门乐":雕刻成演奏《云门》雅乐的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夕》是唐代诗人聂夷中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一说孟郊写的。前两句感慨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只能在傍晚的秋堂里坚持学习,体现出一种对时光匆匆的无奈。第三、四句诗人通过照镜子发现自己头发变白,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衰老。第五、六句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才华,但还未脱离众人,就像美玉还在璞石之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结尾两句表达了自己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施展,就像碧绿的桐树枝被雕刻雕刻成演奏《云门》雅乐的乐器。整首诗通过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才华施展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聂夷中(837?~884?),唐代诗人。字坦之,中都(今河南沁阳)人。出身贫寒,咸通进士,曾任华阴县尉。聂夷中以五言古诗和乐府见长,诗风平易,语言朴实,多反映社会现状及农民疾苦,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深刻的民生关怀。代表作品有《伤田家》《咏田家》《公子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开篇点明时光流逝的无奈。“日往无复见”直接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秋堂暮仍学”描绘出诗人在傍晚秋堂学习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无奈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进一步强调时光流逝和衰老。“玄发不知白”写出诗人不知不觉中青春已逝,“晓入寒铜觉”通过清晨照镜子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为材未离群,有玉犹在璞”,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为材未离群”表明诗人虽有才华但未脱离众人,“有玉犹在璞”将诗人自己比作美玉在璞石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体现出诗人内心的不甘。“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表达诗人希望才华得到施展的愿望。“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以碧桐枝和云门乐为喻,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像碧绿的桐树枝被雕刻成演奏《云门》雅乐的乐器,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琮《牡丹》

下一篇:唐·项斯《远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