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寒黯黯":这是一柄冷冰冰、暗幽幽的古剑,
# 黯黯:光线昏暗;颜色发黑。汉陈琳《游览》诗之一:“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
"铸来几千秋":铸成以来,已经历了几千个春秋。
# 几千秋:即几千年。
"白光纳日月":那白色的剑光可掩日月,
"紫气排斗牛":那紫色的剑气上冲斗牛。
#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紫气:旧时以为宝物的光气。
"有客借一观":有一位客人想借来观赏,
"爱之不敢求":只因剑主珍爱它,不敢请求。
"湛然玉匣中":在玉匣中它清澈发亮,
# 玉匣:指剑鞘。,湛然:清澈貌。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此诗中形容剑光。
"秋水澄不流":好像澄明的秋水止而不流。
"至宝有本性":最珍贵的宝物自有它的本性,
#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后汉书·陈元传》:“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血。”
"精刚无与俦":那份精纯和坚刚,并世无俦。
# 俦:同辈,伴侣。
"可使寸寸折":虽然可以使它一寸寸地折断,
"不能绕指柔":却不能使它化作绕指弯柔。
# 绕指柔:宝剑乃百炼成钢,刚者不可化为柔。《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希望它让正直的人士大快心意,
# 直士:耿直之士。《汉书·梅福传》:“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
"将断佞臣头":将用它来斩断奸臣的人头。
# 佞臣:谄上欺下的奸臣。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子瑕,佞臣也。”
"不愿报小怨":不希望它被用来报复个人小怨,
"夜半刺私仇":在半夜的时候去刺杀私仇。
"劝君慎所用":劝你使用时务须谨慎,
"无作神兵羞":不要让神兵利器为你而抱愧蒙羞。
# 神兵:神奇的兵器。谓宝剑。晋张协《七命》:“挥之者无前,拥之者身雄……此盖希世之神兵,子岂能从我而服之乎!”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李都尉古剑寒光闪烁、历史悠久,具有“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的非凡气势,以及“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的优秀品质。通过对古剑的刻画,体现了诗人借物喻人,塑造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之人的意图,表达了诗人对贤能之士能尽职尽责、发挥作用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表面写古剑,通过描绘古剑“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等特质,实则以剑喻人,表达对刚正不阿、以国家大局为重之人的赞扬,以及对贤能之士在朝政中发挥作用的期望。对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雠”,将古剑用于匡扶正义、惩治佞臣和用于报私仇进行对比,明确表达出诗人倡导以公心为重,而非为个人私利的价值取向。
3. 分段赏析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首句以“寒黯黯”炼字精准,勾勒出古剑寒光闪烁的形态,“几千秋”强调其历史悠久,未言锋利却已显不凡。“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运用夸张与典故,极力渲染宝剑的神奇。“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从旁观者角度侧面烘托宝剑魅力。“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化用典故,以秋水喻剑光,进一步展现其威光四射,语言典雅且生动。“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直陈古剑品质,“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运用对比,凸显其刚正不阿,如同士人风骨。“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托物言志,借古剑表明诗人愿为正义而战,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谋私利的情怀,情感真挚,正气十足。“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此句卒章显志,“劝君”直接点明对象,语言简洁有力。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谏官,要善用手中权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要辜负使命,升华了诗歌主题,体现出诗人对职责的深刻思考。
4. 作品点评
《李都尉古剑》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佳作,具有颇高文学价值。从历史地位看,此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关注现实、借物抒怀的创作风格,展现其作为谏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研究唐代文人心态和讽喻诗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虽无广泛传颂的名句,但全诗一气呵成,以物喻人,委婉含蓄却表意深刻,在同类咏物诗中独树一帜,尽显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高尚的精神追求。
# 白诗虽时伤浅率,而其中实有得于古人作诗之本旨,足以扶人识力,养人性天,不可不分别择出以求益焉。如《古剑》诗:“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孤桐》诗:“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京兆府新栽莲》诗:“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答友问》诗:“置铁在烘炉,铁消易如雪。良五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感鹤》诗:“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一兴嗜欲念,遂力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脍。不惟恋主人,兼亦狎乌鸢,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一饱尚如此,况乘大夫轩!”综而观之,心甚淡,节甚峻,识甚远,信有道者之言。诗可以兴,此类是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上一篇:唐·德诚《船子和尚偈》
下一篇:唐·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