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州部落能结束":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
# 结束:装束,打扮。,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朝暮驰猎黄河曲":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 驰:奔驰,奔跑。,暮:一作朝。
"燕歌未断塞鸿飞":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
# 鸿:鸿雁。,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牧马群嘶边草绿":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 嘶:嘶叫。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英姿飒爽、斗志昂扬的将士形象,展现出他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背后那辽阔无垠、生机勃勃的塞外原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与豪迈的壮美豪情。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起笔聚焦蕃州部落将士,单一个“能结束”,着重描绘他们擅长戎装穿戴,利落飒爽的模样,仅外形便已彰显善战风姿,无需赘言其能战,下句“朝暮驰猎黄河曲”顺势而出,写他们早晚在黄河弯曲之处驰骋狩猎。此“驰猎”绝非王公贵族的游乐消遣,实则是关键的军事演练,健儿们满怀热忱,朝夕操练不辍,时刻准备冲锋陷阵,尽显慷慨豪迈、为国捐躯的壮志与必胜决心,字里行间满是作者由衷赞美。这两句精准勾勒人物及其精神面貌,为后文铺陈背景。后两句“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转而描绘西北高原的雄浑景致。天空高远、云朵淡薄,大雁成行翱翔,激昂的燕歌在辽阔原野上悠悠回荡,马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肆意欢腾,生机勃勃。战士所唱“燕歌”,相传是《燕歌行》曲调,遥望高飞渐远的大雁,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可歌声绵延不断,这其中又饱含着对边地的热爱与身为戍边人的自豪。末句“牧马群嘶边草绿”堪称神来之笔,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各有千秋,一写高原春景,一绘高原秋色,此句中“绿”字妙绝,兼具形容词与动词特性,既展现眼前葱郁草色,又描绘出枯草复苏、绿意渐浓的动态变化,悄然点出春回草原。如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绿”字点睛,只是这里塞北春天由马群欢嘶唤醒,“边草绿”与“牧马群嘶”相连,相互映衬,更添意趣,让边地春景愈发鲜活可爱。
3. 作品点评
在唐代,边塞诗数量众多,其中雄浑之作屡见不鲜。不过,这类诗作大多侧重于展现征戍过程的艰难险阻,以及将士们身处异乡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哀怨之情。即便部分诗作以豪迈之态传唱于世,细究之下,仍能察觉其中潜藏的危苦言辞或悲凉意绪。然而,当读到李益的边塞篇章时,感受截然不同。开篇之际,那开阔无垠的天地、人马欢腾的壮丽画面便扑面而来,瞬间抓住读者眼球,令人仿若置身其中,沉浸于这豪迈奔放的塞外风光。
上一篇:唐·李商隐《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