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上白云泉":天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
#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 闲:从容自得。,无心:舒卷自如。
"何必奔冲山下去":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
# 奔:奔跑。,何必:为何。
"更添波浪向人间":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 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介绍了天平山上的白云泉及其悠然自在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俗务、追求心灵自由的坦荡胸襟与淡泊情怀。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前两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心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象征:诗中的“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浮,泉水闲适地流淌,这里的“云”和“水”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比喻:“云自无心水自闲”看作一种隐含的比喻,诗人以云、水的状态比喻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就像云无心、水自闲的状态,恰似一种不受尘世污染、悠然自得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描绘了天平山上白云泉的悠然景致,白云悠然飘荡,泉水自在流淌。开篇即点出苏州名胜天平山的灵秀风光,但诗人并未着力刻画山势的雄伟或泉水的清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云水的自由之态。白云无拘无束,泉水从容奔流,二者皆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句中连用两个“自”字,凸显了云水的自在与惬意,仿佛它们不受任何外物牵绊。这种描写不仅是景物的写照,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流露出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羁绊的厌倦。后两句“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则借泉水奔涌之势,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感慨。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深感公务繁杂,身心疲惫,面对白云泉的闲适之态,不禁心生羡慕。泉水本可悠然自得,为何要奔涌下山,为本就纷扰的人间再添波澜?这两句既是诗人对泉水的劝诫,也是对自己心境的反思,表达了他对清静无为、远离俗务的渴望。结尾处,诗人流露出一种隐逸之情,展现了他后期人生观中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一面。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宛如一幅笔触简练的淡雅水墨画。诗人并未以浓墨重彩渲染天平山的壮丽风光,而是专注于刻画白云与泉水的神韵,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灵性,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灵动之美,也融入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深切向往,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诗中运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以云水的自在逍遥来比喻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将情感与景物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小小题目,说得高超,唤醒热中人不少。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上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下一篇:唐·张泌《寄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