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正无绪":闲坐时心绪烦乱,
"那复发秦筝":于是又弹起秦筝。
"纤指传新意":纤细的手指传递新曲的意蕴,
"繁弦起怨情":繁密的琴弦勾起哀怨之情。
"悠扬思欲绝":乐声悠扬令人思绪几乎断绝,
"掩抑态还生":压抑的情感却再次涌现。
"岂是声能感":哪里是琴声本身能动人,
"人心自不平":实则是人心本就难以平静。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分段赏析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端居”点明独坐无事的闲散状态,“无绪”直写心绪烦乱,为全诗奠定基调。“那复”以反问语气引出弹筝之举,暗示借音乐排遣愁思的无奈,动作与心理的转折自然流畅。“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纤指”以细节刻画演奏者形象,“新意”与“怨情”形成张力:指尖拨弄的是新曲,琴声却勾起旧怨。一“传”一“起”串联动作与情感,展现音乐对情绪的催化作用。“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悠扬”描摹乐声的飘远绵长,“思欲绝”写听者近乎断肠的沉浸感;“掩抑”形容琴音低回压抑,“态还生”则表现情感反复翻涌。两句通过声音的起伏,具象化不可言说的愁绪。“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末句以反诘收束,点明主旨:琴声只是触媒,真正的哀怨源于人心本就不宁。由物及理的升华不显生硬,反而以朴素语言揭示普遍情感体验,余味耐品。
上一篇:唐·胡曾《咏史诗·嶓冢》
下一篇:唐·齐己《早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