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ú
shí
yǒng
·
·
xiè
gōng
zhá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qīng
shān
jiāng
míng
xiè
gōng
zhái
zhú
rén
shēng
chí
zhōng
yuè
bái
huāng
tíng
shuāi
cǎo
biàn
fèi
jǐng
cāng
tái
wéi
yǒu
qīng
fēng
xián
shí
shí
quán
shí

译文

青翠的山峦间,太阳即将西沉,谢公的故居一片寂寥。竹林深处听不到人声,池塘里倒映着苍白的月影。荒废的庭院长满枯草,废弃的井台堆积着青苔。只有清风徐徐吹拂的声音,不时从泉水和山石间传来。

逐句剖析

"青山日将暝":青翠的山峦间,太阳即将西沉,

"寂寞谢公宅":谢公的故居一片寂寥。

"竹里无人声":竹林深处听不到人声,

"池中虚月白":池塘里倒映着苍白的月影。

# 虚月:水中之月。

"荒庭衰草遍":荒废的庭院长满枯草,

"废井苍苔积":废弃的井台堆积着青苔。

# 废井:即谢公井,一作谢公池。据《当涂县志》,在保和庵前。

"惟有清风闲":只有清风徐徐吹拂的声音,

"时时起泉石":不时从泉水和山石间传来。

# 时时起泉石:(清风)不时地起于泉石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姑熟杂咏·谢公宅》是唐代诗人李赤的一首五言古诗,一说作者李白,以谢安故居为题材,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荒寂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人来到这座空寂的宅院时,正值黄昏,四周静悄悄的。他看到的只有冷清的月亮、荒废的庭院、枯萎的野草、干涸的古井和长满青苔的石阶,处处透着衰败的气息,让人不禁为这座宅院的没落感到惋惜。不过,诗人在描绘这些荒凉景象时,也特别注意到周围的青山、翠竹、清澈的池塘和山石泉水。最后提到的“清风”,或许暗指谢安当年隐居山林时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整首诗既表达了对谢安的怀念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这处宅院中一草一木、山水景致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以青山暮色为背景,烘托谢公宅的孤寂。“日将暝”既点明时间,又暗示繁华消逝的苍凉;“寂寞”二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对比强化空寂氛围。竹林无声,凸显人迹罕至;池月虚白,倒影清冷,虚实结合中更显宅院荒芜。颈联“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刻画衰败之景。“衰草”“苍苔”的堆积,暗示岁月流逝、繁华不再,赋予景物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尾联“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笔锋一转,以清风泉声打破沉寂。“唯有”强调自然之景是唯一生机,而“清风”“泉石”的灵动又与前三联的静寂形成反差,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俗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调笑令·罗袖》

下一篇: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