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á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ìng
绿
shuāng
yuán
hóng
duō
xiāo
tiáo
zhái
mén
xiàng
rén
guò
wéi
duì
jiāng
shuǐ
qiū
fēng
zhāo

译文

雨中的小径被绿色的杂草覆盖,霜后的庭院里堆积着许多红叶。萧条冷落的司马宅中,门前的巷子都没有人经过。如今只能对着滔滔的江水,看那秋风掀起早晚的波浪。

逐句剖析

"雨径绿芜合":雨中的小径被绿色的杂草覆盖,

"霜园红叶多":霜后的庭院里堆积着许多红叶。

# 红叶:江南多枫树和乌柏。

"萧条司马宅":萧条冷落的司马宅中,

#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门巷无人过":门前的巷子都没有人经过。

"唯对大江水":如今只能对着滔滔的江水,

# 大江:指长江。

"秋风朝夕波":看那秋风掀起早晚的波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司马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律诗,以简练笔触描绘秋日宅第的萧条景象。诗中“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以工整对仗勾勒出自然的生机与季节的更迭,“萧条司马宅”则转折至宅第的冷清,形成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比。尾联“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以阔大的江波意象收束,既呼应前文孤寂,又暗含对生命流逝的坦然。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反衬、对仗等手法,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白居易通过“司马宅”这一意象,既展现了贬谪期间的生活状态,又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闲适诗”中“外枯而中膏”的艺术特色,成为唐代隐逸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司马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冬所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谪,此时白居易初到江州。。此诗创作于他处于人生低谷时期,可能是被贬任司马之职时。当时他远离权力中心,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世态炎凉,内心充满孤寂与无奈。在这样的境遇下,他身处冷清的司马宅中,目睹着宅院里“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的自然景象,以及“门巷无人过”的萧条冷落,触景生情,借描写司马宅的寂寥来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通过对司马宅周边雨径绿芜、霜园红叶、无人经过的门巷以及大江朝夕波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萧条荒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初到江州时的寂寞与失意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雨径绿芜”“霜园红叶”的自然生机反衬宅第的萧条,倍增孤寂感。对仗:首联“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以“雨径”对“霜园”,“绿芜”对“红叶”,工整凝练地描绘秋日景象。借景抒情:通过“大江水”“秋风波”等意象,将孤寂之情融入自然永恒的流动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司马宅》一二句“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以工整对仗描绘秋日景象,“绿芜”与“红叶”的色彩对比凸显季节特征,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三四句“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陡然转折,以“萧条”点明宅第的冷清,“无人过”三字道尽世态炎凉;第五句“唯对大江水”将视角从宅内转向远方,“唯”字强化孤独感;第六句“秋风朝夕波”以江波的永恒流动暗喻生命的无常,既呼应前文孤寂,又将情感升华为对自然规律的接纳。全诗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象到人生境遇,最终归于对生命的哲思,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淡而有味”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愔《春怨》

下一篇:唐·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