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竹笼前无伴侣":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
"乱鸡群里有风标":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 风标:指风度、品格。,乱鸡群里:一作:乱群鸡里。
"低头乍恐丹砂落":低下头怕丹砂落下,
# 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晒翅常疑白雪消":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转觉鸬鹚毛色下":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
# 下:低下。,鸬鹚:水鸟,俗称鱼鹰。
"苦嫌鹦鹉语声娇":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 娇:这里指叫声谄媚。,鹦鹉:也叫八哥。鸟类,头大,喙弯曲,羽毛美丽。能仿人发音,可供观赏。
"临风一唳思何事":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
# 唳:鸣叫。
"怅望青田云水遥":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 怅:惆帐,不如意。
"池中此鹤鹤中稀":池塘中的这只鹤是鹤中稀有的品种,
"恐是辽东老令威":恐怕是传说中的辽东丁令威吧。
"带雪松枝翘膝胫":它高高地站在带雪的松枝上,
"放花菱片缀毛衣":用菱花的花瓣点缀自己的羽毛。
"低回且向林间宿":低空徘徊时会到笼子里栖宿,
"奋迅终须天外飞":快速张开翅膀时终究要飞到辽阔的天空。
"若问故巢知处在":你若问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
"主人相恋未能归":只是留恋现在的主人还不能归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被囚池鹤在鸡群中孤高的姿态,以及其对自身形象的珍视、对鸬鹚和鹦鹉的不屑。借鹤表达诗人在被贬后,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洁身自好、不媚权贵的品格,抒发了对自由、知音以及实现抱负的渴望,同时也展现出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池鹤与鸬鹚、鹦鹉对比,鸬鹚毛色污浊且善于侍奉,鹦鹉语声娇弱且迎合讨好,反衬出鹤的孤高、有气节,突出鹤独特的形象和气质。象征:诗中鹤的丹砂顶、白雪羽等特征,象征着高贵与清白,强化了鹤清高孤傲的形象,也暗示诗人自身坚守的品质。
3. 分段赏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首联以简洁语言勾勒出池鹤在高竹笼前孤独无伴,却在乱鸡群中凸显风度标格的画面,“鹤立鸡群”般的形象,暗示诗人自身的与众不同与孤高。“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颔联通过对鹤的动作细节描写,既实写鹤对自身形象的在意,又借丹砂、白雪象征高贵与清白,深刻展现出鹤清高孤傲、不愿向世俗低头的内在气质。“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颈联运用对比,将鸬鹚的毛色污浊、鹦鹉的娇弱善谀与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鹤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品格。“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尾联以设问引出鹤的思绪,描绘其临风长唳、怅望远方的姿态,既表达对自由和知音的渴望,也抒发了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同时彰显出对孤高品格的坚守。“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开篇点明池中这只鹤的稀有珍贵,用“辽东老令威”的典故,增添了鹤的神秘色彩,暗示其不凡。“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此句细腻描绘鹤的姿态,带着雪的松枝衬托其站立的优雅,菱片点缀羽毛,展现出鹤的优美与高洁。“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写出鹤暂时在林间低回栖息,却有着终将奋飞天外的志向,体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尾联交代鹤虽知故巢所在,却因与主人相恋而暂未归,在表达鹤的情感同时,也含蓄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境,既向往自由又有所牵挂。
上一篇: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下一篇:唐·元稹《樱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