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gāo
zhú
lóng
qián
bàn
luàn
qún
yǒu
fēng
biāo
tóu
zhà
kǒng
dān
shā
luò
shài
chì
cháng
bái
xuě
xiāo
zhuǎn
jué
máo
xià
xián
yīng
shēng
jiāo
lín
fēng
shì
chàng
wàng
qīng
tián
yún
shuǐ
yáo
chí
zhōng
zhōng
kǒng
shì
liáo
dōng
lǎo
lìng
wēi
dài
xuě
sōng
zhī
qiáo
jìng
fàng
huā
líng
piàn
zhuì
máo
huí
qiě
xiàng
lín
jiān
宿
fèn
xùn
zhōng
tiān
wài
fēi
ruò
wèn
cháo
zhī
chù
zài
zhǔ
rén
xiāng
liàn
wèi
néng
guī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池塘中的这只鹤是鹤中稀有的品种,恐怕是传说中的辽东丁令威吧。它高高地站在带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点缀自己的羽毛。低空徘徊时会到笼子里栖宿,快速张开翅膀时终究要飞到辽阔的天空。你若问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恋现在的主人还不能归去。

逐句剖析

"高竹笼前无伴侣":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

"乱鸡群里有风标":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 风标:指风度、品格。,乱鸡群里:一作:乱群鸡里。

"低头乍恐丹砂落":低下头怕丹砂落下,

# 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晒翅常疑白雪消":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转觉鸬鹚毛色下":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

# 下:低下。,鸬鹚:水鸟,俗称鱼鹰。

"苦嫌鹦鹉语声娇":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 娇:这里指叫声谄媚。,鹦鹉:也叫八哥。鸟类,头大,喙弯曲,羽毛美丽。能仿人发音,可供观赏。

"临风一唳思何事":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

# 唳:鸣叫。

"怅望青田云水遥":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 怅:惆帐,不如意。

"池中此鹤鹤中稀":池塘中的这只鹤是鹤中稀有的品种,

"恐是辽东老令威":恐怕是传说中的辽东丁令威吧。

"带雪松枝翘膝胫":它高高地站在带雪的松枝上,

"放花菱片缀毛衣":用菱花的花瓣点缀自己的羽毛。

"低回且向林间宿":低空徘徊时会到笼子里栖宿,

"奋迅终须天外飞":快速张开翅膀时终究要飞到辽阔的天空。

"若问故巢知处在":你若问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

"主人相恋未能归":只是留恋现在的主人还不能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鹤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以池鹤自喻。诗中描绘了鹤独特的生活环境、出众的风姿,通过与鸡、鸬鹚、鹦鹉对比,凸显鹤不慕权贵的孤高品格。一个“怅”字,尽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无奈,以及对闲适田园和归隐生活的向往。诗歌在展现鹤的形态、色彩、声音美的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的志趣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池鹤二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文宗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回到洛阳,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这组诗。当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诸多起伏,面对复杂的官场环境,他借写池鹤,以鹤自况,通过描绘鹤的形象和品质,来展现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被囚池鹤在鸡群中孤高的姿态,以及其对自身形象的珍视、对鸬鹚和鹦鹉的不屑。借鹤表达诗人在被贬后,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洁身自好、不媚权贵的品格,抒发了对自由、知音以及实现抱负的渴望,同时也展现出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池鹤与鸬鹚、鹦鹉对比,鸬鹚毛色污浊且善于侍奉,鹦鹉语声娇弱且迎合讨好,反衬出鹤的孤高、有气节,突出鹤独特的形象和气质。象征:诗中鹤的丹砂顶、白雪羽等特征,象征着高贵与清白,强化了鹤清高孤傲的形象,也暗示诗人自身坚守的品质。

3. 分段赏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首联以简洁语言勾勒出池鹤在高竹笼前孤独无伴,却在乱鸡群中凸显风度标格的画面,“鹤立鸡群”般的形象,暗示诗人自身的与众不同与孤高。“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颔联通过对鹤的动作细节描写,既实写鹤对自身形象的在意,又借丹砂、白雪象征高贵与清白,深刻展现出鹤清高孤傲、不愿向世俗低头的内在气质。“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颈联运用对比,将鸬鹚的毛色污浊、鹦鹉的娇弱善谀与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鹤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品格。“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尾联以设问引出鹤的思绪,描绘其临风长唳、怅望远方的姿态,既表达对自由和知音的渴望,也抒发了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同时彰显出对孤高品格的坚守。“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开篇点明池中这只鹤的稀有珍贵,用“辽东老令威”的典故,增添了鹤的神秘色彩,暗示其不凡。“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此句细腻描绘鹤的姿态,带着雪的松枝衬托其站立的优雅,菱片点缀羽毛,展现出鹤的优美与高洁。“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写出鹤暂时在林间低回栖息,却有着终将奋飞天外的志向,体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尾联交代鹤虽知故巢所在,却因与主人相恋而暂未归,在表达鹤的情感同时,也含蓄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境,既向往自由又有所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下一篇:唐·元稹《樱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