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yuè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峤浏览量:1
yíng
quē
qīng
míng
wài
dōng
fēng
wàn
chuī
rén
zhòng
dān
guì
zhǎng
chū
lún
zhī
yuán
shàng
hán
kōng
jiē
yán
hǎi
tóng
ān
zhī
qiān
wài
yǒu
jiān
fēng

译文

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任凭东风常年吹拂。谁在月中种了桂树,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圆月升上广寒的天空,都说四海之内皆相同。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逐句剖析

"盈缺青冥外":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

# 青冥:青天,青空。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盈缺:月圆为盈,月亏为缺。此指月亮。

"东风万古吹":任凭东风常年吹拂。

# 万古:万是虚指,极言其久。古,一作里。,东风:春风。

"何人种丹桂":谁在月中种了桂树,

# 何人种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丹桂,桂的一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不长出轮枝":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

# 出轮枝:枝干长出月轮之外。轮,指月亮。仲秋月圆圆如轮,故称。

"圆魄上寒空":圆月升上广寒的天空,

# 圆魄:圆月。魄,月未盛明时之光,通常代指月。西汉扬雄《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李轨注:“魄,光也。”

"皆言四海同":都说四海之内皆相同。

# 皆言四海同: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皆晴;一处阴,到处皆阴。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犹言天下,全国各处。海,一作远。

"安知千里外":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

# 安知:怎知道。安,如何,怎么。

"不有雨兼风":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 雨兼风:风雨交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月二首》是唐代李峤所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亦见于《全唐诗》张乔集等,经多版本考证归属李峤名下。组诗以中秋明月为引,跳出传统咏月窠臼,未着意于月之清辉或伤怀团圆,而是探索自然奥秘与社会本相。首诗借月中丹桂无外伸枝条的想象,暗喻对月宫安宁生活的憧憬;次诗先述月圆四海同的常理,再以疑问转折,质疑千里之外或有风雨,揭示表象与现实的差异,暗喻社会的动荡本质。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巧用疑问句式引发思考,以小见大、意蕴深刻,在咏月诗中别出心裁,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哲思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秋月二首》为唐代李峤所作,从“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意象推测,或创作于其被贬滁州期间。彼时李峤仕途跌宕,历经“昨天日出今朝雨”的起伏,借中秋望月契机,以诗为载体探索自然奥秘与社会本相,将仕途遭际的感慨融入对月之哲思,在咏月表象下寄托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中秋月二首》是唐代李峤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品跳出传统咏月范式,未局限于赏月抒情或叹惋团圆,而是以中秋月为引,一方面通过对月亮盈亏、月中桂树等自然现象与传说的思考,探索宇宙奥秘;另一方面借“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等诘问,由自然延伸至社会,暗喻现实中贫富不均、表象与真相的差异,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将现实景象与神话传说交织,以“圆魄上寒空”的实景,结合月中桂树的虚构想象,拓宽诗歌意境,增添奇幻神秘氛围。象征:以“圆魄”象征和平、圆满,“风雨”隐喻社会的动荡、苦难,通过自然意象映射社会现实,使抽象哲理具象化,深化诗歌内涵。用典:“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一句用典。此句巧用了月中桂树的典故。传说月中有桂树,吴刚学仙有过,被责令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在诗中,作者以疑问的语气,追问是谁种下了月中的丹桂,为何它不长出规整的枝条。这里作者借月中桂树这一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与浪漫氛围,同时也借对桂树的疑问,含蓄地表达了对月亮盈亏变化等自然现象的思考与好奇。

3. 分段赏析

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以质朴晓畅的语言、奇绝深邃的哲思,突破传统咏月诗的抒情范式,于自然万象中探寻宇宙与社会的深层奥秘,展现出超凡的艺术造诣。首篇开篇便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勾勒中秋月夜的宏大图景,以“圆魄”点明满月形态,“寒空”既搴写时令清寒,又渲染夜空幽冷,二者间“上”字的动态联结,生动呈现圆月跃升天际的壮美瞬间。诗人继而援引民间“四海共此月”的固有认知,却笔锋骤转,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反诘振聋发聩。这一问打破表面的和谐假象,既揭示自然现象的复杂多变————当此地月华如洗时,千里之外或正风雨交加;更隐喻社会现实的参差百态,以自然之理暗喻人间贫富不均、苦乐殊途的真相,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次篇延续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以雄浑笔触将视角投向广袤无垠的天际。诗人大胆想象月亮盈亏背后,是亘古不息的“东风”永恒吹拂,赋予天体运行以浪漫神秘的诗意解读。末句“何当桂枝下,还见拂云枝”紧扣月中桂树的神话传说,以充满童趣的疑问,描绘出桂树枝干高耸入云的奇幻景象。虚实相生间,既展现诗人对月宫世界的瑰丽遐想,又透露出对宇宙未知的永恒好奇,将神话意象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两首诗皆以平实如话的语言为载体,却凭借精巧的疑问设置、丰富的神话想象与深刻的哲理思辨,构建起多维的艺术空间。诗人从中秋月这一传统意象切入,既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又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在景、情、理的交融中,彰显出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无愧为古典咏月诗中的哲思作品。

4. 作品点评

《中秋月二首》是兼具哲理与艺术之美的作品。诗人以“圆魄”象征和平、安定与幸福,借“风”“雨”暗喻动乱、痛苦与灾难,将深刻哲理融入鲜明对比的意象之中,于对中秋月的咏叹里,透过社会的表面和谐,洞察到潜藏的复杂现实。虽受时代与阶级局限,却仍展现出非凡的思想智慧。全诗景、情、理交融,以高度具象的艺术形式,传递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邃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喻朝廷之上,不能毕照幽隐,则民之不得其所者多矣。此诗自见宰相胸次。(其二)

清黄生《唐诗摘抄》

# 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其一)此诗设为疑词,听人自解,兴寄弥深。(其二)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他乡七夕》

下一篇:唐·司空曙《黄子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