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缺青冥外":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
# 青冥:青天,青空。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盈缺:月圆为盈,月亏为缺。此指月亮。
"东风万古吹":任凭东风常年吹拂。
# 万古:万是虚指,极言其久。古,一作里。,东风:春风。
"何人种丹桂":谁在月中种了桂树,
# 何人种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丹桂,桂的一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不长出轮枝":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
# 出轮枝:枝干长出月轮之外。轮,指月亮。仲秋月圆圆如轮,故称。
"圆魄上寒空":圆月升上广寒的天空,
# 圆魄:圆月。魄,月未盛明时之光,通常代指月。西汉扬雄《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李轨注:“魄,光也。”
"皆言四海同":都说四海之内皆相同。
# 皆言四海同: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皆晴;一处阴,到处皆阴。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犹言天下,全国各处。海,一作远。
"安知千里外":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
# 安知:怎知道。安,如何,怎么。
"不有雨兼风":没有雨落同时刮着风。
# 雨兼风:风雨交加。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中秋月二首》是唐代李峤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品跳出传统咏月范式,未局限于赏月抒情或叹惋团圆,而是以中秋月为引,一方面通过对月亮盈亏、月中桂树等自然现象与传说的思考,探索宇宙奥秘;另一方面借“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等诘问,由自然延伸至社会,暗喻现实中贫富不均、表象与真相的差异,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将现实景象与神话传说交织,以“圆魄上寒空”的实景,结合月中桂树的虚构想象,拓宽诗歌意境,增添奇幻神秘氛围。象征:以“圆魄”象征和平、圆满,“风雨”隐喻社会的动荡、苦难,通过自然意象映射社会现实,使抽象哲理具象化,深化诗歌内涵。用典:“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一句用典。此句巧用了月中桂树的典故。传说月中有桂树,吴刚学仙有过,被责令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在诗中,作者以疑问的语气,追问是谁种下了月中的丹桂,为何它不长出规整的枝条。这里作者借月中桂树这一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与浪漫氛围,同时也借对桂树的疑问,含蓄地表达了对月亮盈亏变化等自然现象的思考与好奇。
3. 分段赏析
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以质朴晓畅的语言、奇绝深邃的哲思,突破传统咏月诗的抒情范式,于自然万象中探寻宇宙与社会的深层奥秘,展现出超凡的艺术造诣。首篇开篇便以“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勾勒中秋月夜的宏大图景,以“圆魄”点明满月形态,“寒空”既搴写时令清寒,又渲染夜空幽冷,二者间“上”字的动态联结,生动呈现圆月跃升天际的壮美瞬间。诗人继而援引民间“四海共此月”的固有认知,却笔锋骤转,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反诘振聋发聩。这一问打破表面的和谐假象,既揭示自然现象的复杂多变————当此地月华如洗时,千里之外或正风雨交加;更隐喻社会现实的参差百态,以自然之理暗喻人间贫富不均、苦乐殊途的真相,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次篇延续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以雄浑笔触将视角投向广袤无垠的天际。诗人大胆想象月亮盈亏背后,是亘古不息的“东风”永恒吹拂,赋予天体运行以浪漫神秘的诗意解读。末句“何当桂枝下,还见拂云枝”紧扣月中桂树的神话传说,以充满童趣的疑问,描绘出桂树枝干高耸入云的奇幻景象。虚实相生间,既展现诗人对月宫世界的瑰丽遐想,又透露出对宇宙未知的永恒好奇,将神话意象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两首诗皆以平实如话的语言为载体,却凭借精巧的疑问设置、丰富的神话想象与深刻的哲理思辨,构建起多维的艺术空间。诗人从中秋月这一传统意象切入,既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又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在景、情、理的交融中,彰显出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无愧为古典咏月诗中的哲思作品。
4. 作品点评
《中秋月二首》是兼具哲理与艺术之美的作品。诗人以“圆魄”象征和平、安定与幸福,借“风”“雨”暗喻动乱、痛苦与灾难,将深刻哲理融入鲜明对比的意象之中,于对中秋月的咏叹里,透过社会的表面和谐,洞察到潜藏的复杂现实。虽受时代与阶级局限,却仍展现出非凡的思想智慧。全诗景、情、理交融,以高度具象的艺术形式,传递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邃思考。
# 喻朝廷之上,不能毕照幽隐,则民之不得其所者多矣。此诗自见宰相胸次。(其二)
清黄生《唐诗摘抄》
# 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其一)此诗设为疑词,听人自解,兴寄弥深。(其二)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上一篇:唐·孟浩然《他乡七夕》
下一篇:唐·司空曙《黄子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