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朝代:唐作者:李涉浏览量:1
zhāo
niú
niú
xià
jiāng
niú
niú
cūn
suō
chū
lín
chūn
guǎn
chuī
suō
cǎo
绿
luàn
chā
péng
hāo
jiàn
mǎn
yāo
měng
huáng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小牛。

逐句剖析

"朝牧牛":早晨去放牛,

#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牧牛下江曲":赶牛去江湾。

# 江曲:江湾。

"夜牧牛":傍晚去放牛,

"牧牛度村谷":赶牛过村落。

# 村谷:一作村口。谷:山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

# 荷蓑:披着蓑衣。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蓑:一作笠。

"芦管卧吹莎草绿":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卧吹:横吹。,芦管:芦苇作的哨子之类玩具。

"乱插蓬蒿箭满腰":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

# 蓬蒿:一种篙子,这里指用蓬篙的茎当箭。“茼蒿”的俗称。

"不怕猛虎欺黄犊":再也不怕猛虎来咬小牛。

# 黄犊:小黄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上片以“朝牧牛”“夜牧牛”开篇,简明勾勒出牧童整日放牛的生活轨迹,通过“下江曲”“度村谷”的空间转换,展现其生活场景的丰富变化;下片则选取“荷蓑出林”“芦管卧吹”等典型细节,描绘出牧童在春雨细、莎草绿的自然环境中悠然自得的神态,后又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的奇幻想象,突出牧童的天真勇敢。全诗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流畅,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卷,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以及牧童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具有独特而迷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朝701年至800年期间,文人学习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然兴起,其显著标志便是对民间填词的借鉴。彼时,词与诗在文人眼中差异不甚分明,仅仅有高雅与通俗之别。像被收录于《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中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作品,实际上就是七言绝句。文人创作它们,不过是期望“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牧童词》正是在仿照民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其采用的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高度契合,显得协调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七言古诗,通过描绘牧童朝暮放牛、春雨卧吹、腰插蓬蒿等自在生活场景,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明快活泼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无拘无束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自由纯真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白描:“不怕猛虎欺黄犊”运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直白的语言勾勒出牧童腰间插满蓬蒿如箭的形象,通过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牧童的天真无畏与野性活力。“不怕”二字直抒胸臆,将孩童对猛虎的无知无畏刻画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乡村少年在自然环境中野蛮生长的生命状态,又暗含对自由天性未被世俗规训的礼赞。全句未加渲染却张力十足,以猛虎与黄犊的悬殊对比强化了反差效果,在看似荒诞的“无畏”中,传递出对生命原始力量的敬畏与欣赏。

3. 分段赏析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这两句是描写牧童白天放牛的情景。“朝”点明时间是早晨,“下江曲”描绘出牧童赶着牛群来到江边弯曲之处的画面。“下”字生动地表现出牛群顺着江边地势向低处行进的状态,给人一种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牧童悠然地引领着牛群在江边悠然吃草的场景,简单的语句勾勒出乡村清晨宁静而闲适的氛围,展现出牧童生活的随性与惬意。“夜牧牛,牧牛度村谷”此句描写牧童夜晚放牛的情形。“夜”与上句的“朝”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度村谷”则展现出牧童在夜色中赶着牛群穿过村庄山谷的画面。“度”字体现出牛群在村谷间缓慢移动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暗示出夜晚放牛时环境的清幽和宁静,也从侧面反映出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不受时间约束,进一步丰富了牧童日常放牛生活的场景。“荷蓑出林春雨细”这句描绘了牧童在春雨中出林的情景。“荷蓑”表明牧童身披蓑衣,一个“荷”字将牧童的动作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看到牧童熟练地披上蓑衣准备应对春雨的模样。“春雨细”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状况,细腻的春雨营造出一种朦胧、清新的氛围。“出林”则进一步说明了牧童的行动轨迹,从树林中走出,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春雨中牧童悠然出行的画面。“芦管卧吹莎草绿”该句描写牧童卧吹芦管的惬意场景。“芦管”是牧童吹奏的乐器,“卧吹”这一动作极为传神,将牧童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牧童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莎草绿”描绘出周围环境的色彩,翠绿的莎草展现出春天蓬勃的生机,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以景衬情,更突出了牧童在美好自然环境中的悠然心境。“乱插蓬蒿箭满腰”此句刻画了牧童独特的装扮。“乱插蓬蒿”生动地描绘出牧童随意地将蓬蒿插在身上的样子,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气息。“箭满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独特的装扮,表现出牧童以自然之物为玩具的质朴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出牧童的天真活泼和充满野趣的生活状态,使牧童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不怕猛虎欺黄犊”这句体现了牧童的天真无畏。“不怕”直接表达出牧童的心理状态,他丝毫不惧怕猛虎会欺负小牛犊。“猛虎”与“黄犊”形成鲜明的强弱对比,而牧童却毫无畏惧,这种看似荒诞的表述,实际上从侧面烘托出牧童生活的环境相对单纯,他天真地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应对一切,同时也展现出乡村少年那种无拘无束、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进一步强化了牧童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形象。

4. 作品点评

这首歌词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作品以生动逼真的牧童生活刻画为基底,配以清新灵动的韵律节奏,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作为诗歌载体,其语言凝练隽永而意蕴深长,既充满生活情趣又饱含劳作艰辛的牧歌图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皆通过意象叠加和意境营造自然呈现,形成了含蓄隽永的审美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选取“荷蓑出林”、“芦管卧吹”、“乱插蓬箭满腰”几个形象生动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早出晚归、朝气蓬勃、勇敢机智的牧童形象。语言清新自然,独具韵味。

现代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驾《夏雨》

下一篇:唐·郎士元《夜泊湘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