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汉水旧城池":方城和汉水环绕的旧日城池,
"陵谷依然世自移":山陵和山谷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世间的人事却自然地变迁了。
"歇马独来寻故事":停住马独自前来探寻旧事故迹,
"逢人唯说岘山碑":遇到人只说那岘山碑的往昔。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讽今诗。诗人途经襄阳,借方城、汉水等旧景与世事变迁的对比,借岘山碑典故,委婉讽谏于頔苛政,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现实政治的针砭,展现怀古中蕴含讽喻时弊的创作主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方城汉水旧城池”描绘了方城与汉水环绕的襄阳古城,历经岁月,依旧伫立,展现出自然地理风貌的相对恒定性。“陵谷依然世自移”则进一步强调,不仅是城池,连山川丘陵等自然地貌也几乎没有改变,可人间世道却不断变迁,朝代更迭、人事代谢。这两句通过将自然景观的“旧”与“依然”,和人世的“移”进行鲜明对比,以自然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无常,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岁月流转、世事沧桑,诗人的怀古之情也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愈发深沉。用典:“逢人唯说岘山碑”一句,巧用晋代羊祜的典故,羊祜任荆州都督时,推行德政,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在岘山为其立碑,见碑者无不落泪,此碑被称为“堕泪碑”。李涉途经襄阳,借提及岘山碑这一行为,以典故中羊祜的德政,反衬当时于頔执政的暴横少恩,委婉表达对当政者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方城汉水旧城池,陵谷依然世自移”,以“方城汉水”为笔触点染襄阳古城。“方城汉水”并非随意选取的寻常景致,其典出《左传》,承载着襄阳久远的历史记忆。这四字勾勒出古城轮廓,让读者的思绪瞬间穿梭回往昔岁月,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流转的故事,仿佛随着方城的砖石、汉水的波光浮现。而“陵谷依然”一句,更是蕴含深邃哲思。“陵谷”本指丘陵与山谷,在这里象征着自然风貌,“依然”二字强调自然的恒久不变,山川依旧对峙,流水依旧汤汤。可与之相对的,是人事的频繁更迭,王朝兴衰、官吏更替、百姓悲欢,都在时光中匆匆变换。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形成强烈矛盾,诗人以这一矛盾为底色,为后两句的表意埋下深沉伏笔,让怀古之思有了更厚重的依托。“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说岘山碑”,聚焦寻访岘山碑的细节。岘山碑因羊祜而闻名,羊祜在任时推行德政,深受百姓爱戴,离任后百姓立碑纪念,见碑者无不落泪,这便是“堕泪碑”的典故。李涉“歇马独来寻故事”,特意寻访此碑,并非单纯的怀旧之举。当他“逢人唯说岘山碑”,在反复提及中,暗含着对当下当政者的无声批判。彼时于頔执政襄阳,史载其暴横少恩,与羊祜的德政形成天壤之别。诗人借推崇岘山碑所代表的德政,对比现实中当政者的失德,以含蓄的方式,将对时政的不满、对百姓境遇的关切,融入这一寻访与诉说的细节里,让批判之意在怀古的表象下悄然流淌,使诗歌有历史的厚重感,于简洁的叙事中,完成对主旨的深化。
4. 作品点评
清代诗评家吴乔评此诗“语淡意深”,贺裳则认为其“于司空暴横处,只以冷语点破”。该诗也因此被视作唐代讽喻诗中“以古鉴今”的范例。
# 谢云:于公镇襄阳,为政苛刻。此诗以羊祜之仁,襄阳人思之无穷,劝于公当以羊枯为法,词婉而妙。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此诗只咏故实,绝无赞颂,盖风之也,亦可见其人非苟于栖栖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杨云:劝于公师法羊公,辞婉而妙。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李涉《上于襄阳》曰:“下马独来寻故事,逢人惟说岘山碑。”此理也。悟者得之,庸心以求,或失之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吴山民曰:理语。周珽曰: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独宽仁博爱之德,入人者深,垂誉者久,于公何不以羊公为法也?……此诗讽语愈于法言,其为后世执政者垂箴亦殷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于頔官襄阳,颇酷虐。李涉工诗。以“逢人惟说岘山碑”为讽,如是足矣。若欧阳公于晏元献,不免寻闹。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若此诗,真所为主文谲谏者,闻之者不怒,而有以感发其善心。余谓此二十八字,尚胜昌黎胜许郢州、崔复州两篇大文。李绝句多佳,此篇尤为可法。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此诗效《左传》法,诗人不可不读书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上一篇:唐·吕岩《潭州鹤会》
下一篇:唐·元稹《田野狐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