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ǔ
gōng
yu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涉浏览量:1
shí
èr
shān
qíng
huā
jìn
kāi
chǔ
gōng
shuāng
què
duì
yáng
tái
yāo
zhēng
jūn
chén
zuì
bái
qín
bīng
tiān
xià
lái

译文

晴日下的十二峰繁华尽开,花团锦簇,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对称形门楼与神女出没的阳台遥遥相对。楚宫美人扭动纤细的腰肢,争先翩翩起舞,楚王终日沉醉此中,哪料强秦光天化日之下,长驱直入楚境。

逐句剖析

"十二山晴花尽开":晴日下的十二峰繁华尽开,花团锦簇,

# 十二山:即巫峡十二峰,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北岸。

"楚宫双阙对阳台":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对称形门楼与神女出没的阳台遥遥相对。

# 阳台:一名“阳云台”,在巫山来鹤峰上,南枕长江,高一百二十丈。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曾梦与巫山神女交欢,神女临去时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怀王之子顷襄王也梦见过这神女。,楚宫: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的离宫,俗称细腰宫,在巫山县西北,三面皆山,南望长江。

"细腰争舞君沉醉":楚宫美人扭动纤细的腰肢,争先翩翩起舞,楚王终日沉醉此中,

# 沉:一作王。,争:一作起。,细腰:代指楚宫美人。

"白日秦兵天下来":哪料强秦光天化日之下,长驱直入楚境。

# 天:一作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楚宫怨二首(其一)》乃唐代诗人李涉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作许浑诗。该诗以战国时期楚怀王与顷襄王的事迹为叙写对象,巧妙融合历史事实与稗官野史,虚实相生,构思精巧,堪称词史上首篇成熟的咏史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楚国宫殿周边晴山花开,宫殿与阳台相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繁华的氛围,通过描写楚国由盛转衰的过程,表达了对统治者因沉迷享乐而误国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楚宫双阙对阳台”中“楚宫双阙”描绘的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离宫正门两侧的门楼,这是实际存在过的历史建筑,属于实写。而“阳台”不仅是实指巫山来鹤峰上的一处地点,更因浪漫神话传说而被赋予了虚幻色彩,属于虚写。此句将真实的历史遗迹与虚构的神话传说相融合,使诗歌既具现实的厚重感,又有浪漫的虚幻感,鲜明地体现出虚实相生用典:“细腰争舞君沉醉”此句中“细腰”运用了春秋时期楚灵王以细腰为美的典故。据《墨子・兼爱》记载,楚灵王喜爱细腰,其臣下为获宠节食束腰,甚至饿得需扶墙站立。诗中借此典故,以“细腰”指代楚宫美人,描绘出美人投楚王所好,扭动纤细腰肢争着起舞,楚王沉醉其中的场景,生动展现出楚王的荒淫无度。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十二山晴花尽开”,点明地点为巫峡十二峰,描绘出一幅阳光明媚、繁花盛开的绚丽景象,给人以美好而热烈的直观感受,同时也暗示楚国昔日表面的繁荣。然而,此地不仅风光绮丽,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紧接着“楚宫双阙对阳台”一句,将楚宫与阳台联系起来,巧妙引入怀王父子与巫山神女的浪漫神话传说,影射出楚王的荒淫好色,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与历史厚重感。“细腰争舞君沉醉”进一步渲染楚王的荒淫生活。“细腰”代指楚宫美人,以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描绘美人投楚王所好,纷纷扭动腰肢翩翩起舞,而楚王沉醉其中的场景。此句通过细腻刻画,生动展现出一幅热闹喧嚣的“楚王行乐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纸醉金迷的楚宫之中。诗的前三句层层铺垫,营造出楚国歌舞升平的繁华假象,实则为末句“白日秦兵天上来”蓄势。这句诗如同一记惊雷,瞬间打破前文的欢快氛围,将强秦趁楚王沉醉酒色之际,长驱直入楚国的史实形象地展现出来。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怀、襄二王时秦国多次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焚夷陵,楚国自此一蹶不振,终为秦所灭。此句高度概括这一惨烈历史,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凸显出楚国因统治者荒淫而致国破的悲剧。

4. 作品点评

此篇在选材方巧妙融合正史与稗官小说,如将铁熔铸于金,虚实相生,使作品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在运用典故时,作者别具巧思,移花接木,叙写怀、襄二王事迹时,顺手拈来其祖先灵王好“细腰”的典故,不着痕迹地暗示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君好色由来已久,手法精妙。从格律上看,它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规范。咏史七绝本就是中晚唐作家擅长的体裁,所以,尽管此篇在构思与用典上颇为精巧,但从咏史词发展历程的角度审视,不宜过分夸大其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格虽立议论,然气爽。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吴山民曰:忽然不测,可畏。唐汝询曰:咏史妙作。荒于酒色,至不知国亡于眉睫也。此诗可为千古炯鉴。后二句即《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下一篇:唐·陆畅《闻早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