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āi
shèng

朝代:唐作者:李涉浏览量:1
宿
chū
shōu
cǎo
nóng
qún
fēi
sàn
xià
táng
zhōng
cháng
láng
shì
sēng
guī
yuàn
jìn
mén
qián
kàn
sōng

译文

昨夜的雨刚刚停歇,草木被滋润得格外繁茂浓郁,成群的乌鸦受惊飞散,原来是开圣寺下堂的钟声响起。长长的回廊安静无事,僧人做完功课返回寺院,我整日在寺院门前,独自观赏那棵古松。

逐句剖析

"宿雨初收草木浓":昨夜的雨刚刚停歇,草木被滋润得格外繁茂浓郁,

# 宿雨:连续多日下雨。

"群鸦飞散下堂钟":成群的乌鸦受惊飞散,原来是开圣寺下堂的钟声响起。

# 下堂钟:僧侣们下堂时所敲之钟。佛教有这样的仪式,为演讲经法而上法堂或为吃粥饭而上僧堂,叫上堂。而演法或吃饭完毕,叫下堂。

"长廊无事僧归院":长长的回廊安静无事,僧人做完功课返回寺院,

"尽日门前独看松":我整日在寺院门前,独自观赏那棵古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开圣寺》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七言绝句,属山水僧居题材。主题围绕描绘开圣寺雨后环境与僧人的闲适生活,传递出空寂、闲适的氛围与诗人对宁静禅意的体悟。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首句写宿雨初收后草木繁茂之景;次句绘群鸦飞散、下堂钟响的动态与声响;第三句呈现长廊无事、僧人归院的静谧;末句描诗人尽日门前独看松的闲适。作品以简洁笔触勾勒寺中景致与人物活动,营造空寂悠远意境,展现李涉诗歌语言通俗、意象融通的特色,读之可感受寺宇宁静与诗人的闲适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僧居的七言绝句,借宿雨初收、草木繁茂、群鸦飞散、钟响长廊、僧人归院、独看松等景象,写出开圣寺的空寂宁静,传递出诗人对禅意的体悟与闲适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宿雨初收草木浓”以视觉呈现雨后草木浓郁繁茂的生机,“群鸦飞散下堂钟”则将鸦群飞散的动态视觉与悠长钟声的听觉相结合,以动衬静,凸显寺院的空寂;“长廊无事僧归院”暗含细微声响,却更显静谧,而“尽日门前独看松”又以静态视觉展现诗人的孤寂与沉思。视觉与听觉的交织渗透,既生动描绘出寺院从雨歇到日暮的时空流转,又将诗人的心境融入其中,使诗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艺术境界,尽显唐诗以景寓情、感官交融的独特韵味。动静结合:“宿雨初收草木浓”是静态画面,夜雨刚停,草木被雨水滋润,呈现出浓郁、静谧的状态,像一幅刚被雨水洗过的山水画卷,安静、湿润,给人以清新又安宁的感受,让读者先沉浸在雨后的静态氛围里。“群鸦飞散下堂钟”是动态穿插,“群鸦飞散”是视觉上的动态——乌鸦受惊,扑棱棱展翅的画面;“下堂钟”是听觉上的动态,钟声从堂下传来,打破了之前“宿雨初收”的静谧。动静交融,让诗句既有安宁的氛围,又有灵动的细节,传递出复杂情思。

3. 分段赏析

首句“宿雨初收草木浓”开篇从视觉角度切入,描绘开圣寺在宿雨初停后的景象。“宿雨初收”点明时间节点,经过一夜雨水滋润,“草木浓”展现出草木葱茏、色泽深浓的状态,仿佛整个寺宇周边都被这繁茂的草木所笼罩,营造出一种清新、静谧且富有生机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宁静的基调,让读者瞬间进入雨后寺宇的环境之中。次句“群鸦飞散下堂钟”承接首句的宁静,转而呈现动态与声响。“群鸦飞散”,描绘出一群乌鸦受下堂钟声惊扰,纷纷飞散的画面,“飞散”一词赋予群鸦动态感,打破了初收宿雨后短暂的寂静;“下堂钟”则点明钟声的来源,钟声与群鸦飞散的动态相呼应,以动衬静,在钟声的余韵与群鸦飞离的过程中,反而更凸显出寺宇的空寂,使宁静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灵动的声响与画面变化。第三句“长廊无事僧归院”将视角转向寺内长廊与僧人。“长廊无事”,写出长廊的寂静、无事打扰,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僧归院”,描绘僧人缓缓回归寺院的场景,僧人归院的行为缓慢而安静,与“长廊无事”相融合,进一步强化了寺内的静谧氛围,展现出僧人的闲适生活,也让读者感受到寺宇生活的宁静与规律。末句“尽日门前独看松”聚焦到诗人自身,“尽日”说明时间之久,诗人在门前独自观看松树,“独看松”的行为,传递出诗人的闲适与宁静心境。在前面几句营造的寺宇宁静氛围基础上,诗人的这一行为,将个人的情思融入其中,借独看松的细节,既凸显出松树的苍劲与坚韧,也映射出诗人对空寂禅意的体悟,使全诗的意境在宁静中又多了一层深邃的情思,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通俗自然之语绘景抒情,文字清新质朴,草木、群鸦、僧归等意象彼此呼应、交融无间,悠悠诗味沁人心脾。尤其是末句“尽日门前独看松”,将诗人融入静谧寺景,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思索与遐想空间,余韵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览镜喜老》

下一篇:唐·陆畅《山出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