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谪宦向夷陵":当年被贬官前往夷陵的时候,
# 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愿得身闲便作僧":心里想着要是能卸去官职,清闲自在,就去做个僧人。
# 身闲:卸去官职。
"谁知渐渐因缘重":可谁能料到,后来渐渐陷入尘世的因缘羁绊,难以解脱,
# 因缘:俗缘,指想做官,留恋妻室儿女等。
"羞见长燃一盏灯":如今因俗务缠身没能出家,都不好意思看见长乐寺里长久点燃的那一盏佛灯。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抒情诗。诗人借“谪宦向夷陵”的经历,先述赴贬背景,再表“身闲作僧”的遁世愿,后揭因尘世因缘未断,对长乐寺长燃灯生愧疚的心境,展现宦途沉浮与隐逸理想、世俗牵绊间的矛盾。
2. 分段赏析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首句“当时谪宦向夷陵”直陈被贬赴夷陵的经历,“谪宦”点明身份处境,“向夷陵”简洁勾勒行程,为全诗奠定贬谪的叙事背景,以平实文字开启对仕途挫折与心境变迁的诉说,让读者迅速代入诗人被贬的人生境遇。次句“愿得身闲便作僧”承接首句贬谪事实,表露诗人渴望挣脱宦海纷扰、追求身心自在的遁世理想。“愿得”凸显主观期许,“作僧”是对清闲、超脱生活的向往,与前句“谪宦”的被动、烦闷形成鲜明对照,展现诗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后两句“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谁知”转折,道出事态发展出乎最初心愿,“渐渐因缘重”说明在贬谪生涯里,诗人逐渐被世俗的因缘、事务纠缠,难以割舍尘缘;“羞见”二字饱含愧疚,面对长乐寺长燃的佛灯,因自己未能践行当初出家清修的念头而深感惭愧,深刻揭示出宗教向往与世俗牵绊的矛盾,以及自我期许未达成的遗憾。
3. 作品点评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在音韵学领域具有范例价值,其“陵”字为平声“十四英”韵部典型用例,“谪”字成历代含“谪”字诗句研究对象。该诗歌体现的直白叙事与矛盾心理刻画手法,在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等贬谪诗作中延续,是研究唐代贬谪文学的重要文本。
上一篇:唐·崔玄亮《临终诗》
下一篇:唐·杜牧《送国棋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