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牧童何":对那牧童实在没有办法,
"放牛吃我竹":他放牛让牛吃我的竹子。
"隔林呼不应":隔着树林呼喊他不回应,
"叫笑如生鹿":他笑着叫着,那活泼的样子就像林中的小鹿一般。
"欲报田舍翁":我想告知那田舍老人,
"更深不归屋":可夜深了他还不回屋。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1. 分段赏析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开门见山,直接道出诗人的无奈之情。一个“无奈”,生动地展现出诗人面对牧童时的束手无策,而牧童放任自家的牛啃食诗人竹林的行为,更是让诗人的无奈情绪溢于言表。这两句诗看似简单直白,却迅速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为全诗奠定了略带诙谐又无奈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牧童形象与行为的进一步描写。“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着重刻画牧童的形象与状态。诗人隔着树林呼喊牧童,可牧童却毫无回应,不仅如此,还传来他如同生鹿般欢快的叫笑声。“隔林呼不应”写出了沟通的困难,凸显出牧童的调皮与不听管束;“叫笑如生鹿”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牧童的叫笑声比作生鹿,一方面展现出牧童的活泼天真,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受到牧童在山林间嬉戏时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两句诗通过声音描写和形象比喻,使牧童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与诗人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进一步叙述事情的发展。诗人想要向牧童的家长—田舍翁告知此事,然而天色渐晚,牧童却依旧在外面玩耍,迟迟不肯归家。“更深”点明时间的推移,天色越来越晚,这不仅让诗人的等待变得更加无奈,也让读者为牧童的安全产生一丝担忧;“不归屋”则再次体现出牧童贪玩的性格,他沉浸在自己的玩乐世界中,完全不顾时间与家人的牵挂。此联在延续前文无奈情绪的同时,也通过对时间和牧童行为的描写,让整个事件的发展更具画面感,使读者对诗人所处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 李涉《山中无奈何》云:“无奈落叶何,纷纷满衰草。疾来无气力,拥户不能扫。欲访云外人,都迷上山道。”又云:“无奈涧水何,喧喧夜鸣石。疏林透斜月,散乱金光滴。欲访涧底人,路穷潭水碧。”又云:“无奈牧童何……”涉诗见于半山诗选者三十馀首,其绝句已别选,古体三首,又《鹤林》一绝,皆有意味,存之以备一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偶然作此亦可,多则伤雅。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王仁裕《题麦积山天堂》
下一篇:唐·胡宿《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