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zhōu
dòng
méng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jùn
chéng
nán
xià
jiē
tōng
jīn
shū
yīn
qīn
qīng
ruò
guǒ
yán
guī
dòng
绿
bāo
fàn
chèn
rén
é
máo
féng
shān
zhàn
nián
bài
shuǐ
shén
chóu
xiàng
gōng
tíng
wèn
chóng
tóu
zhāng
zuò
wén
shēn

译文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峒人。

逐句剖析

"郡城南下接通津":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

# 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异服殊音不可亲":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 殊音: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后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

"青箬裹盐归峒客":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

# 青箬: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箬。”

"绿荷包饭趁虚人":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 趁虚:即“趁墟”。赶集。宋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旧注:岭南人市为虚。

"鹅毛御腊缝山罽":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

# 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元倪瓒《次韵曹都水》:“萧闱馆里挑灯宿,山罽重敷六尺床。”,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鸡骨占年拜水神":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 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鸡骨占年: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宋苏轼《雷州》诗之一:“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

"愁向公庭问重译":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

# 公庭:公堂,法庭。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于百龄,接风期于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欲投章甫作文身":真想脱掉官服当纹身峒人。

# 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朴素语言,真实描绘了诗人与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交集。诗的开篇两句写初到柳州的感受;中间四句刻画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及迷信风俗,尽显地方特色;结尾两句表达诗人愿入乡随俗之心。从写作手法看,全诗如实描写,毫无雕琢。在主题上,展现了诗人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及融入的意愿。此诗生动反映了当时柳州的社会风貌,也体现出柳宗元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注与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十年间,内心长期苦闷压抑,常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忧愁,与民众接触较少。而当他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柳州相较于永州,更为偏远,环境条件也更为恶劣。然而,此时的柳宗元已身为一州之长,手握政治实权,与往昔在永州担任闲散司马一职截然不同。他意识到在此地能够有所建树,便主动深入民间,悉心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深切关怀他们的艰难处境。《柳州峒氓》这首诗,正是他在柳州任职期间,对与峒氓密切相处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诗。描绘了柳州峒氓的生活场景,开篇写郡城南下交通及峒氓服饰语言差异,接着刻画峒氓用青箬裹盐、绿荷包饭、缝鹅毛山罽御冬、以鸡骨占年拜水神等生活细节与习俗,表达了诗人初到柳州对当地独特风俗的观察以及愿入乡随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句,巧用《庄子・逍遥游》中宋国人卖章甫给越国人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宋国人携带章甫这种中原礼帽去越国贩卖,却不知越国人断发文身,根本不需要此帽。在诗中,作者柳宗元以“章甫”自比中原士大夫身份,将自身渴望亲近峒氓的想法,与典故中宋国人卖帽于无需此帽的越国人这一情境相联系,借抛弃“章甫”、效仿“文身”,表达出自己想要摆脱中原士大夫身份束缚,入乡随俗,与柳州峒氓亲密接触、深入交往的强烈意愿。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精准地描绘出诗人初抵柳州时的直观感受。此为全诗总起之笔,一个“不可亲”,饱含深深的感慨,自然而然地为后文的铺陈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的中间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峒氓的日常生活与独特习俗。柳州的峒氓大多聚居在山村,盐这类日常必需物资,需前往郡城集市购置。于是有了“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诗人采用倒置手法,生动展现出峒氓们为了买盐赶集,不辞辛劳地往返奔波。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细致刻画了峒氓应对寒冬的方式,在腊月酷寒时节,他们以鹅毛缝制被子用以抵御严寒。而下一句“鸡骨占年拜水神”,则将峒氓的迷信风俗展露无遗。“鸡骨占年”,是他们深信能借此知晓年景优劣的占卜之法;“拜水神”,即虔诚地向水神祈愿,期望能换来一年的好收成。这四句诗,宛如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卷,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与迷信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诗的末尾两句“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直白地袒露了诗人的心意。《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宋国人欲到越国售卖章甫礼帽,却不知越国人断发文身,根本无需此帽。诗人巧妙化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愿仅在公堂之上,借助译员与峒氓交流,而是渴望抛开中原士大夫的服饰,效仿峒氓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之亲近无间。

4. 作品点评

《柳州峒氓》一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真切地描绘出诗人柳宗元与柳州少数民族百姓密切的生活往来。初至柳州时,面对迥异的服饰与陌生的口音,诗人难免心生“异服殊音不可亲”之感。然而,随着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最终发出“欲投章甫作文身”的感慨。柳宗元本不信鬼神,却对民间的迷信风俗予以尊重,非但没有疏离百姓,反而积极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出他入乡随俗的包容心态。在封建社会,身为地方官员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正因秉持这样的理念,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内,施政始终以百姓实际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民众兴利除弊。他着力减轻赋税,引导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大力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千方百计赎回众多因贫困而被典质为奴的子女,将他们从奴隶的悲惨命运中解救出来。尽管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仅四年便不幸病逝,但他的功绩深深烙印在柳州百姓心中,备受柳州人民的感激与怀念。直至今日,柳州依然留存着纪念他的“柳侯祠”,诉说着他为柳州百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厚见柳州人异俗乖,风土浅陋,故寓自伤之意。首言自郡城而之广南,皆通津也。其次言异眼已难与相亲矣。彼归峒者里盐,趁虚者包饭,鹅毛以御腊,鸡骨以古年,皆峒俗之陋者,不幸谪居此地,是以愁问重译,“欲投章甫”而作“文身”之氓耳。

元郝天挺《唐诗鼓吹注解》

# 后四句言历岁逾时,渐安夷俗,窃衣食以全性命,顾终已不召,亦将老为峒氓,无复结绶弹冠之望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山谷“荷叶裹盐同趁虚”,明明是柳子厚“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之句,未免饾饤之丑。王右丞“漠漠水田飞白鹭”,则又化腐为奇。前后相去,何啻天渊?

清薛雪《一瓢诗话》

# 纪昀:全以鲜脆胜,三、四如画。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水夫谣》

下一篇:唐·孟郊《晓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