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霜夜听猿愁":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
# 宛溪:在安徽宣城。
"去国长为不系舟":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 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喻崔成甫之返湘阴。《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去国:指离开长安。
"独怜一雁飞南海":最为可怜的是我如孤雁独自南飞大海,
# 一雁飞南海:喻崔成甫之返湘阴。
"却羡双溪解北流":于是羡慕双溪还知道向北而流。
# 双溪:在宣城东土山下。嘉靖《宁国府志》:”城东八里曰土山……由土山北流者为双溪。“此句有思念朝廷之意。
"高人屡解陈蕃榻":崔侍御您屡次解下陈蕃之榻来招待我,
# 陈蕃榻:陈蕃榻:《后汉书·徐穉传》:“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穉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这句是说宇文太守屡次宴请崔成甫。据郁贤皓《李白丛考》说:“这位宇文太守经常清崔成甫陪同登高赋涛,当是崔成甫遭遇的同情者。” 陈蕃:指宇文太守。,高人:指崔成甫。
"过客难登谢脁楼":我这匆匆过客却难以登临谢脁楼。
# 谢脁楼:在宜城县陵阳山上,为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难:一作还。
"此处别离同落叶":此处您我别离就如同落叶飘飞,
"朝朝分散敬亭秋":明朝在秋日的敬亭山下飞散而去。
# 敬亭:指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又名昭亭山。李白有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宛溪霜夜将与友人崔侍御分别的情景,借霜夜、猿啼、孤雁、溪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自身的飘零之感和对过往经历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通过描绘宛溪霜夜、猿啼等凄凉之景,烘托出诗人离别时的愁苦心境。用典:“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运用陈蕃为徐稚设榻的典故,体现友人崔成甫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对比:“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将南飞的孤雁与向北流的双溪对比。孤雁南飞,形单影只,象征诗人自己远离故土、孤独飘零;双溪却能解意般向北流淌,似有归处,一者孤独无助,一者似有所向,反差强烈,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乡的渴望。比喻:“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诗人以落叶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悲凉,增添了全诗的哀婉色彩,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诗人以霜夜听猿的凄凉画面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以“不系舟”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命运,渲染出离别的凄凉氛围。颔联:“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诗人通过“独怜”与“却羡”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奈。南飞的孤雁象征着诗人孤独的旅程,而北流的双溪则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颈联:“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诗人借陈蕃榻的故事,突出了崔侍御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行色匆匆、无法久留的遗憾。尾联:“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诗人以落叶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悲凉,增添了全诗的哀婉色彩,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寄崔侍御》格调略显低沉,反映了诗人特定时期的复杂心情。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离别和未来的深刻感慨。
上一篇:唐·李隆基《傀儡吟》
下一篇: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