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折剑头":捡到一个折断的剑头,
# 折剑头:折断了的剑锋。
"不知折之由":不知道它折断的原因。
"一握青蛇尾":这剑头像一握青蛇的尾巴,
# 青蛇尾:形容青绿色的剑锋。,一握:一把,长度约为三、四寸,与下句数寸意同。
"数寸碧峰头":又像数寸长的碧绿山峰头。
# 碧峰头:与上文意略同。前人常常以山峰比剑锋。
"疑是斩鲸鲵":怀疑这剑曾经用来斩杀过鲸鲵,
# 疑是斩鲸鲵:大概是由于斩杀鲸鲵而致剑头折落。鲸鲵,海中大鱼。鲸鲵在海中兴风作浪,比喻唐朝割据跋扈的藩镇。
"不然刺蛟虬":不然也是去刺过蛟虬。
# 不然刺蛟虬:要不然是由于刺杀蛟虬而致剑头折落。虬,传说中的一种龙。蛟龙常为人害,这里暗喻大宦官吐突承璀把持军政。
"缺落泥土中":如今它残缺地落在泥土之中,
# 缺落:因断缺而失落。
"委弃无人收":被人抛弃无人捡收。
# 委弃:抛弃。
"我有鄙介性":我有着质朴耿直的性格,
# 鄙介:质朴耿直。
"好刚不好柔":喜好刚直而不喜欢软弱。
"勿轻直折剑":不要轻视这把刚直而折断的剑,
"犹胜曲全钩":它仍然胜过那弯曲保全的钩。
# 曲全钩:钩因弯曲而得以保全。语出东汉桓帝时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钩,一种兵器,似剑而弯曲。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咏物言志题材。诗中先写捡到折剑头,不知其折断缘由,描述其外形如青蛇尾、碧峰头,推测它曾用于斩鲸鲵、刺蛟虬,如今却被弃于泥中无人收。最后诗人表明自己性格刚直,借折剑劝诫人们,不要轻视刚直折断的剑,它胜过弯曲保全的钩,表达了自身疾恶如仇、宁折不弯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折剑头的遭遇和特性,表达自己疾恶如仇、刚正不阿,宁为直死、不为曲全的人生态度和斗争精神。对比:将剑曾经斩鲸鲵、刺蛟虬的英勇与如今缺落泥土无人收的境遇对比,以及“直折剑”和“曲全钩”对比,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象征:折剑象征着正直敢言却遭受打击的直臣;曲全钩象征着那些阿谀奉承、只顾保全自己官职的人。直抒胸臆:拾到折剑头后,先猜测“折之由”。从残剑的奇特峥嵘,再细加推想,可能是“斩鲸鲵”或“刺蛟虬”,刚烈而折,其后无人关注。作者由此直抒胸臆,不顾折剑头终遭丢弃的结果,宣称“好刚不好柔”,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开篇“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点明捡到折剑头的事,对其折断原因表示疑惑,并描写剑头外形,为后文联想做铺垫。“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诗人推测这把剑曾用于惩治邪恶,然而如今却被丢弃,通过前后对比,凸显出剑的悲惨遭遇,也暗指正直之士的不幸处境。“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直接表明自己性格刚直,借剑喻人,强调刚直的品质即便遭遇挫折,也胜过那些为保全自身而弯曲妥协的行为。
4. 作品点评
《折剑头》语言简洁明快,将描写、议论巧妙结合。白居易以独特的视角,借物寓意,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诗中展现的刚直不阿的精神,体现了其早年英锐的气概,虽风格直白,但情感真挚,观点鲜明。
# 此亦自喻之词。与其曲全,宁若直折,表现了白氏少年时英锐的豪气。
现代苏仲翔《元白诗选》
上一篇:唐·无名氏《日暮山河清》
下一篇:唐·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