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烬落":兰膏的灯花已经残落,
# 兰烬:烛火的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屏上暗红蕉":屏风上的红蕉变得暗淡幽茫。
#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
"闲梦江南梅熟日":闲来梦中又看到江南正是黄梅成熟的时光,
# 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黄梅时节,时阴雨连绵。
"夜船吹笛雨萧萧":夜晚的小船上吹着笛子,细雨儿正轻轻地作响,
#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人语驿边桥":有人悄语在驿站小桥旁。
# 驿:馆驿。古代官吏住宿、换马之处。驿边有桥称驿桥。
唐代词人
皇甫松(?~?),唐代文学家。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祖籍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附近)。年轻时胸怀大志,意欲为国效力,却久试进士不第,终身未仕。皇甫松长于诗词歌赋,所作《大隐赋》表达出世思想,文辞诡激。其以词著名,笔致清灵,情境优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其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主要作品有《采莲子》《梦江南》《天仙子》《忆江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词。全词通过细腻刻画江南初夏的迷人景致,将现实的孤寂与梦境的热闹对比,委婉含蓄地体现出词人对江南故地的细致观察与深切眷恋,表达了漂泊在外无法归乡的惆怅,以及对故乡和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起笔先绘客舍夜境,继而转入梦境。笔锋轻转间,江南暮春的夜色在梦中铺展,那景致被描摹得鲜活细腻。词人将心绪全然融于具体物象之后,诗意隐而不发,景中藏情。每一笔落,都浸着游子对故园的深切眷恋。对比:“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梦里梦外,总绕着夜色,可现实的夜却这般凄凉、静谧,藏着几缕愁绪;而梦里的江南夜却这般鲜活、欢喜、沉醉。今昔相照,对江南故土的那缕眷恋,便悄然浮了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片“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指的是兰膏燃尽后的余灰。开头两句八个字,勾勒出夜已深沉、室内昏沉的画面:灯芯的残烬悄然坠落,画屏上那株鲜艳的红蕉,在微弱的灯火下,色泽也变得暗淡了——这正是一天中将睡未睡的时刻。这是个寂静的夜,悄然漫着一缕怅惘。有了这层铺垫,笔锋一转,便转入了对梦境的刻画。下片“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全是另一番光景:梦里的江南,情致清润,色调明快,正值梅子黄熟的好时节,风光正好。此时夜雨轻落,轻舟停泊在水乡,远处飘来悠扬的笛声;驿桥边传来细碎的人声,水面倒映着粼粼波光。这里有景、有情、有色、有声、有人,织就了一个叫人难忘的夜!现实与梦境同是夜景,可现实的夜这般清冷孤寂,藏着说不出的愁绪;而梦中的江南夜,却那样鲜活欢畅、令人沉醉。今昔对照间,作者对江南故土深切的思念,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先从室内屏风间勾勒的人工图景落笔,再转向室外江南水乡鲜活的自然风光;从着色(红蕉、黄梅)过渡到传声(笛鸣、人语、夜雨淅沥),也就是由视觉延伸至听觉,构思巧妙非常。词人将满溢的情思尽数倾注于笔下景物勾勒的画面里,余韵悠长,引人反复咂摸。
# 好景多在闲时,风雨萧萧何害?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
# 末二句是中晚唐警语。
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
# 皇甫子奇《梦江南》、《竹枝》诸篇,合者可寄飞卿庑下,亦不能为之亚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 梦境化境,词虽盛于宋,实唐人开其先路。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评》
# 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 美人香草本《离骚》,俎豆青莲尚未遥。颇爱《花间》断肠句,‘夜船吹笛雨萧萧’。
清厉鹗《论词绝句》云
# 调寄《梦江南》,皆其本体。江头暮雨,画船闻歌,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写梦境,情味深长。“兰烬”两句,写闺中深夜景象,烛花己落,屏画已陪,人亦渐入梦境。“闲梦”二字,直贯到底,梦江南梅熟,梦夜雨吹笛,梦驿边人语,情景逼真,欢情不减。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下一篇:唐·李商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