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律手在成都":在成都有一位擅长诗歌格律的高手,
"权与寻常将相殊":他的才能与寻常的将相截然不同。
"剪截五言兼用钺":创作五言诗时如同用钺般果断有力地裁剪诗句,
"陶钧六义别开炉":对诗歌的六义进行精心塑造,别出心裁地开创了新的境界。
"惊人卷轴须知有":诗卷必定有令人惊叹的地方,
"随事文章不道无":而且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他都能创作出来。
"篇数虽同光价异":虽然诗歌篇数相同,但价值却不一样,
"十鱼目换十骊珠":我的十首诗就如同十颗鱼目,远远比不上您的十首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用典:“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中,“钺”本是古代兵器,这里用来比喻杜相公在创作五言诗时的果断和有力,如同挥舞战斧般驾驭自如;“陶钧”原指制作陶器时的转轮,“陶钧六义”表示杜相公对诗歌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进行精心的塑造和创新,运用典故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比喻:“十鱼目换十骊珠”将自己的诗比作“鱼目”,把杜相公的诗比作价值连城的“骊珠”,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两人诗歌在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谦之情。对比:“篇数虽同光价异”将两人诗歌的数量(篇数相同)和价值(光价异)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杜相公诗歌的高价值,以及自己对杜诗的高度认可。
2. 分段赏析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首惠然报示首数虽等工拙不伦重以一章用伸答谢》首联“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诗家律手在成都”开篇点明在成都有一位擅长诗歌格律的高手,即杜相公,突出了杜相公在诗歌领域的地位。“权与寻常将相殊”则将杜相公的才能与普通的将相进行对比,强调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独特,不同于那些凭借权势的将相,表达了诗人对杜相公诗才的高度评价。颔联“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剪截五言兼用钺”具体描述杜相公在创作五言诗时的手法,如同用钺般果断、有力,能够巧妙地裁剪诗句,展现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陶钧六义别开炉”进一步说明杜相公对诗歌六义的运用和创新,他能够别出心裁地对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进行塑造,体现了杜相公诗歌创作的深度和独特性。颈联“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惊人卷轴须知有”强调杜相公的诗卷必定有令人惊叹之处,暗示其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感染力。“随事文章不道无”则说杜相公能够根据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创作出优秀的文章,说明他的创作能力很强,题材广泛,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好作品。尾联“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篇数虽同光价异”再次指出两人寄赠的诗歌数量相同,但价值却不同。“十鱼目换十骊珠”以形象的比喻,将自己的诗比作鱼目,杜相公的诗比作骊珠,表明自己的诗远不如杜相公的诗珍贵,既表达了对杜诗的赞美,又体现了自己的谦虚态度。
上一篇:唐·韩愈《杂诗》
下一篇:唐·白居易《过故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