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jǐn
槿
huā

朝代:唐作者:戎昱浏览量:1
huā
shì
shēn
hóng
chén
jiāng
táo
gòng
zhēng
chūn
jīn
jīng
qiū
lián
zhé
lái
chí
zèng
shào
nián
rén

译文

花朵是深深的红色,叶子是像酒曲一样的浅黄色,它不与桃李一起争春。今天突然感到秋天到来,自己怜惜起漂泊的游子身份,折下这花拿去赠给少年人。

逐句剖析

"花是深红叶曲尘":花朵是深深的红色,叶子是像酒曲一样的浅黄色,

# 曲尘:谓酒麴所生之霉菌,以喻秋天旦青黄色之槿叶。曲:一作麴。

"不将桃李共争春":它不与桃李一起争春。

# 不将:不与。

"今日惊秋自怜客":今天突然感到秋天到来,自己怜惜起漂泊的游子身份,

# 自怜客:戎昱自怜为他乡之客。

"折来持赠少年人":折下这花拿去赠给少年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槿花》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红槿花的形态和特性。首句描绘红槿花艳丽深红的花朵与曲尘色叶子,次句突显其淡雅高洁,暗示诗人不随流俗。后两句由惊秋引发对自身漂泊的自怜,折花赠少年,既寄寓对少年惜时的期许,又饱含自己年华老去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简洁,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戎昱(744-800),荆州人,曾先后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潭州刺史崔瓘和桂州刺史李昌巙麾下任职,官至虔州刺史。他的诗作多聚焦于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红槿花》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诗人正漂泊在外,“今日惊秋自怜客”这句诗直接反映了他辗转于湖南、桂州等地的漂泊生涯。赠送秋花的行为,既延续了唐代文人以花传情的传统,也可能与戎昱在幕府任职期间的人际交往有关。诗中的“少年人”可能指的是他的上司或同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花是深红叶曲尘,不将桃李共争春”,描绘了红槿花的外观特征,“深红”写出了花朵颜色的艳丽,“曲尘”形象地描绘出叶子像酒曲一样的浅黄色。“不将桃李共争春”则突出了红槿花的独特之处,它不与桃李等春花争艳,展现出一种淡雅、高洁的品质,也暗示了诗人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今日惊秋自怜客,折来持赠少年人”,这两句诗中“惊秋”一词表达了诗人突然感受到秋天到来的惊讶之情,“自怜客”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漂泊身份的怜惜。“折来持赠少年人”这一行为,既表达了诗人对少年的期许,希望少年珍惜时光,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2. 作品点评

唐代诗人戎昱的《红槿花》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描绘了木槿花的独特特质,其中“不将桃李共争春”一句,展现了木槿花不与桃李争艳的高洁品格,成为咏槿诗的传统经典。2022年,南宁市以这首诗为文化起点,将诗中的“深红叶麹尘”与朱槿新品种的培育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文学解读中,“不将桃李共争春”常被赋予坚韧的象征意义,而“折来持赠少年人”则被解读为代际传承的意象。作为中唐时期的七绝佳作,《红槿花》与崔融的“槿花不见夕”等诗句共同构建了木槿花的古典审美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所思》

下一篇: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