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liù

朝代:唐作者:戎昱浏览量:1
běi
fēng
diāo
bái
cǎo
qīn
qīn
hòu
shù
lóu
yuè
qiū
lái
biān
jiàng
xīn
tiě
shuāng
zhòng
zhàn
suì
nián
shēn
yǒu
lóng
sài
yān
chén
fēi
zhì
jīn

译文

北风凛冽,白草凋敝,胡人战马急驰,让边境不得安宁。深夜士兵只能在瞭望的岗楼上望月思乡,每当秋天来临,边疆战士就提高了警惕备战之心。身上披霜载露的铁衣变得分外沉重,年深日久,朝夕相处的战马也慢慢衰老了。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

逐句剖析

"北风凋白草":北风凛冽,白草凋敝,

"胡马日骎骎":胡人战马急驰,让边境不得安宁。

# 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夜后戍楼月":深夜士兵只能在瞭望的岗楼上望月思乡,

# 月:望月思乡。,戍楼:古代边防用以防守、瞭望的岗楼。,夜:深夜。

"秋来边将心":每当秋天来临,边疆战士就提高了警惕备战之心。

# 边:边疆。

"铁衣霜露重":身上披霜载露的铁衣变得分外沉重,

# 重:沉重。,露:一作雪。

"战马岁年深":年深日久,朝夕相处的战马也慢慢衰老了。

"自有卢龙塞":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

# 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烟尘飞至今":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

# 飞:飞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其六)》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边塞组诗的第六首即最后一首,也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借肃杀的自然景象与胡骑南侵的动态,渲染出战云密布的边关氛围。​颔联转入人物刻画,以冷月孤照、秋意萧瑟烘托边将的孤寂与思归之情。​颈联进一步深化形象,铁衣浸寒、战马老迈,暗示将士久戍边关的艰辛。​尾联以历史纵深作结,将个人命运与边塞战事的长久动荡相联系,使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全诗句法错落有致,用字精准凝练,既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的戍边老将形象,又深刻揭示了战争对边塞将士的摧残,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塞荒寒的战场环境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刻画了一位久经沙场、铁衣染霜的老将形象,体现了战争对边关将士的身心摧残,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铺垫:“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了边塞荒寒的景象,外族军队正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这两句把边塞环境险恶写得生动形象,为下文重点刻画的边将形象出场起到了烘衬和铺垫作用。

3. 分段赏析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以凝练笔触勾勒边塞战事图景。据《汉书·西域传》注疏,白草具有“冬枯不萎”的坚韧特性,此处“凋”字既写实北风凛冽,又暗喻边关将士的顽强。化用《诗经·邶风·北风》中“北风其凉”的典故,经朱熹注解为国之危乱的象征,此处更强化了边境告急的态势。“骎骎”形容胡马疾驰之态,展现敌军压境的紧迫感。短短十字便构建出剑拔弩张的边境态势,为全诗铺设苍凉沉郁的基调,也为边将形象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颔联和颈联,“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聚焦边将形象,以凝练的笔法展现其戍边之苦。“戍楼月”与“边将心”构成空间与心理的对照,清冷月光浸染着将士的乡愁;“铁衣凝霜”“战马嘶风”两组特写,通过装束与坐骑的细节白描,将戍边岁月的沧桑感具象化。诗人巧妙运用名词性词组与主谓结构的交替,使“月”与“心”相映成趣,“铁衣”与“战马”主谓分明,在简练中蕴含丰富情感,节奏张弛有度,使铁衣寒光与战马嘶鸣宛在目前,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尾联“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从边将的形象中引出深深的慨叹。卢龙塞作为战略要冲,自古战事不断,诗人借此抒发对连绵战事的深沉感慨。结句“烟尘飞”三字既实写烽火狼烟,又虚指永无宁日的边患,在收束全诗的同时留下袅袅余韵,同时此联与首联的边塞氛围呼应,又深化了中间四句塑造的边将形象,使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交融,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极具匠心,句法灵活多变,用字凝练精准。动词“凋”字生动刻画出北风摧折白草的凛冽之势,“飞”字则传神地表现出边塞战火绵延不绝的苍茫景象。形容词“重”与“深”更是意蕴丰富,既描绘出铁衣凝霜、战马老迈的实景,又暗含戍边将士经年累月的深沉苦痛,含蓄而深刻。前人评戎昱诗“滥觞晚唐”,正是盛赞其语言锤炼之功。全诗虽字字精严,却无斧凿之痕,诗人的艺术匠心如“羚羊挂角”,在自然浑成的诗句中展现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登乐游原》

下一篇:唐·徐凝《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