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戎昱浏览量:1
hàn
jiàng
guī
lái
sài
kōng
jīng
chū
xià
guān
dōng
gāo
zhàn
sān
qiān
luò
píng
yuán
qiū
cǎo
zhōng

译文

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逐句剖析

"汉将归来虏塞空":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

# 塞:要塞。,汉将:唐朝的将领。

"旌旗初下玉关东":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 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三千战马放蹄飞奔,

"落日平原秋草中":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点明敌军溃退、边塞空荡的胜利结果;次句以旌旗招展的细节展现军队自玉门关东归的浩荡阵势;第三句通过战马矫健的形象侧面烘托军威;末句将画面定格在落日余晖下的平原秋草,以苍茫之景收束全篇。诗中描绘战后宁静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史之乱后,承平日久的唐王朝迅速步入衰落期,盛唐时期的诗仙、诗圣以及众多诗坛大师相继辞世,诗坛一时沉寂无声。直到元和年间,随着政治短暂中兴,诗坛重新焕发活力,体派纷呈、风格多样,各种革新之势纷纷走向极端,其中尤以新乐府诗派的崛起与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最为引人瞩目。然而,当时还有一批诗人虽未直接参与新乐府运动,也称不上是该诗派的同盟者,却在新乐府创作上表现不凡,不甘落后,堪称独树一帜。他们的作品对研究唐代新乐府的发展不可忽视,不应轻描淡写或一笔抹煞,此诗正是创作于这一背景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凯旋回师玉门的雄浑景象,含蓄地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诗中也寄寓了对和平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夸张:“高蹄战马三千匹”中的“三千匹”显然不是实指具体数目,而是用以强调战马之多、军容之盛,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震慑力。“高蹄”二字进一步突出战马的雄健矫健,仿佛蹄声震地、气势如雷,烘托出一种蓄势待发、气吞山河的壮阔场面。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对比:首句“汉将归来虏塞空”以恢弘笔触勾勒出汉军大胜、横扫敌巢的威势;尾句“落日平原秋草中”​,以“落日”、“秋草”的苍凉寂寥画面收束全诗。这种凯旋的雄壮喧嚣​与战后原野的苍茫宁静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了军事力量带来的胜利荣光,又暗示战争代价的沉重。白描:全诗无繁复修饰,仅凭“旌旗”“战马”“落日”“秋草”等意象的平实铺陈,便生动呈现了得胜归来的壮阔画面与战场秋原的苍茫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汉将归来虏塞空”以“虏塞空”三字点明战果,写出胡虏的关塞已被攻破,无人把守,敌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汉将率军归来,敌人留下的只是空荡的边塞,一切胜负已分。次句“旌旗初下玉关东”紧接其后,描绘的是战事刚歇,大军开始返程的情景。“初下”二字透露出军队尚在整顿、刚刚踏上归途,旌旗随风而动,映衬着巍峨的玉门关,将士列阵行进,军容整齐,气势庄严。第三句“高蹄战马三千匹”转向细节,写出三千匹高蹄骏马昂首行进,马蹄有力,神采飞扬,展现出一支久经沙场、依旧锐气不减的军队。这些战马正走在落日斜照的草原上,秋草摇曳,原野辽阔,光影交织,气氛宁静。末句“落日平原秋草中”由人转景,将整幅画面拉远定格。这里的“平原”,既指地理,也寓意中原已得太平。“秋草”正当丰茂,适合养马,是收获的季节,也象征战争带来的成果。而秋天又是胡虏出兵最频繁的时节,他们往往趁着水草丰盛、战马肥壮、粮草充足之机南侵中原,发动大规模战事。然而汉军正是在他们最有利的时候将其击溃,不仅大胜而归,还能全无后顾之忧地班师回朝,足见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威慑深远,彻底解除了边患。最后,以秋日边地的广阔景色收束全诗,在苍茫静谧之中,反衬出此前征战的艰辛与归来的厚重,一派凯旋后的安宁景象,也令人体会到战争过后的深长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凯歌得意之曲,却以悲凉语出之,塞下景色如见。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写战罢归来,便具雄浑气象。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秋日》

下一篇:唐·郭震《莲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