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听采莲曲":虽然听到了采莲的歌曲,
"讵识采莲心":又怎能了解采莲人的心思。
# 采莲心:采莲人的心。,讵:岂,怎。
"漾楫爱花远":划动船桨因喜爱莲花而驶向远处,
# 爱花远:喜爱花朵在远处。,楫:短的船桨。《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
"回船愁浪深":返回时却发愁浪涛太深。
# 愁浪深:忧愁很深。,回船:返回舟船。
"烟生极浦色":烟雾从远处的水边升起,
# 极浦色:远处江口的景色。极浦,极远的水滨江口。涔阳的江口。屈原《楚辞·湘君》云:“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烟生:烟雾生出。
"日落半江阴":日落时分半边江面变得阴暗。
# 半江阴:半个江面都变得阴沉。
"同侣怜波静":同伴怜惜水波平静,
# 怜波静:怜惜波浪安静。,同侣:同行的情侣。同伴。伴侣。
"看妆堕玉簪":只顾着看妆容以致玉簪掉落。
# 堕玉簪:将玉簪坠落江中。堕,坠落。脱落。,看妆:察看其妆梳。
"涔阳女儿花满头":涔阳的姑娘们头上插满鲜花,
# 涔阳:涔水之北。湖北公安县东南有涔阳镇,即其地。
"毵毵同泛木兰舟":一同轻快地划着木兰舟。
# 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木兰,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同泛:一起泛舟。共同漂流。,毵毵:毛发、枝条等垂拂纷披貌。散乱貌。
"秋风日暮南湖里":秋风中傍晚的南湖里,
# 南湖:涔阳也有个南湖。,日暮:傍晚;天色晚。
"争唱菱歌不肯休":她们争着唱采菱歌不愿停歇。
# 休:罢休。休止。,菱歌:乐府清商曲名。又称《采菱歌》、《采菱曲》。,争唱:争着歌唱。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1. 分段赏析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通过“虽”与“讵”的转折对比,揭示了采莲曲表面欢愉与采莲人内心情感的深层矛盾,暗示听者难以真正理解采莲女的复杂心绪,为全诗奠定含蓄内敛的情感基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以“漾楫”与“回船”的动态对比,展现采莲女对莲花的喜爱与归途中的惆怅,动词“漾”“回”赋予画面流动感,“远”与“深”则通过空间延展强化了情感张力,暗示采莲活动背后隐含的艰辛与眷恋。“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以“烟生”“日落”勾勒暮色江景,冷色调的“烟”与“阴”渲染出朦胧幽寂的氛围,光影变化暗合人物心境,为后文“堕玉簪”的细节埋下视觉伏笔,体现情景交融的写景技法。“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通过“怜波静”的旁观视角与“堕玉簪”的突发细节,形成动静反差,既侧面烘托采莲女的娴静之美,又以“玉簪”这一意象象征其青春与情感的脆弱,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以“花满头”与“毵毵”(形容发丝垂落)的视觉叠加,刻画女子盛装出航的明艳形象,“木兰舟”的典雅与“花”的绚烂构成色彩对比,凸显江南水乡的富丽风情。“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通过“争唱”“不肯休”的动态描写,展现劳动场景的热烈欢腾,以“秋风日暮”的萧瑟背景反衬歌声的蓬勃生命力,凸显采莲女豪爽乐观的性格特质。
上一篇:唐·杜甫《白帝》
下一篇: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