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青松陌上尘":山上的青松与路上尘土,
# 山上青松陌上尘:“山上”二句:以青松与尘埃、云和泥土比喻崔中丞和诗人在品德、地位上的悬殊。陌上尘:路上的尘土。
"云泥岂合得相亲":似白云与泥土般难以亲近。
# 岂合:岂合,哪能混在一起。,云泥:天壤之别,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举世尽嫌良马瘦":世间众人都嫌弃良马瘦弱,
# 举世尽嫌良马瘦:举世”二句:赞颂崔中丞能鉴拔人才。良马为自喻,暗用伯乐相马故事以讽世人不辨贤愚。
"唯君不弃卧龙贫":只有您不嫌弃出身贫苦的贤才。
# 卧龙:旧以比喻隐居的俊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亦以自喻。,弃:一作“厌”。
"千金未必能移性":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改变我的品性,
# 千金未必能移性:“千金”二句:说自己不为富贵所移性,且十分重诺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人称道,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千金:重金。 性:性格脾气。
"一诺从来许杀身":一旦许下诺言,就一定会会舍身践行。
# 诺:答应,允诺。
"莫道书生无感激":不要说读书人不懂感恩,
# 书生:读书的人。
"寸心还是报恩人":我始终想着报答您的恩情。
# 寸心:区区心意。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湖南崔中丞》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干谒诗。诗中通过展现诗人与崔中丞的地位差距,突出崔中丞不嫌其出身低微的知遇之恩,既抒发了对崔中丞的感激,也彰显出自身重诺轻生、坚守志节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用“山上青松”“天上云”喻崔中丞,凸显其高洁尊贵、地位超然;用“陌上尘”“地下泥”自比,道出自身低微困窘之态。两组意象形成强烈对比,清晰呈现双方身份差异,为后文叙述崔中丞赏识之恩作铺垫。对比:“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中,“举世尽嫌”与“唯君不弃”构成对比,在世人对潦倒者的嫌弃与崔中丞的赏识态度对比中,突显崔中丞识才爱才、礼贤下士的特质。用典:“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运用季布一诺千金典故,用千金难改本性强调诗人坚守自我、不为利益动摇;用一诺许身,彰显受恩必报的决心。这一典故的运用既刻画了诗人重信守诺的品格,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直抒胸臆:“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直抒胸臆,直白表达对崔中丞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同时展现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壮气节,体现出诗人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3. 分段赏析
诗歌一开头就连用两个比喻,将崔中丞比作山上的青松、天上的白云,喻其高洁尊贵;把自己比作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土,言其低微渺小,二者云泥之别,按常理来说是难以亲近,故而诗人发出“云泥岂合得相亲”的感叹。然而崔中丞却打破世俗成见,对诗人另眼相看,诗人因此感慨“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举世尽嫌良马瘦”表面说世人对瘦马的嫌弃,实则为引出下句蓄势。“良马瘦”“卧龙贫”皆指处于困顿中的诗人,一边是世人的全然嫌弃,一边是崔中丞的始终不弃,“尽嫌”与“不弃”、“举世”与“唯君”的强烈对比,凸显出崔中丞慧眼识才、超脱流俗的可贵品质。诗人以“良马”“卧龙”自比,足见其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也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线索。“千金未必能移性”,表明即使诗人生活贫苦,千金之财也无法改变他的本性,进一步说明其如良马般的高尚品质。“一诺从来许杀身”进一步强调君子重信守诺,为承诺不惜性命的品格,自然地将情感指向崔中丞的知遇之恩。尾联“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崔中丞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诗人在感恩的同时,保持着刚直与自尊,以平等姿态展现“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让全诗洋溢着激昂豪迈的气概,读来令人振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运用“双镜互照”的艺术手法,将崔中丞与诗人自身的形象相互映照、彼此生发。写崔中丞对寒士的赏识,既展现其识才之明,也暗示诗人的才华;写诗人坚守气节,既凸显个人品格,又暗合崔中丞的知人之明。前四句侧重写崔中丞,暗含诗人自许之意;后四句聚焦诗人,又处处呼应崔中丞的知遇之恩。二者相互映照、彼此补充,诗歌结构严谨精巧,意味深长。
#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拟杀身”,求知激切之辞,与改姓事无涉也。范摅欲傅合为一,并易诗中“移性”为“移姓”,使昱一生作诗,下一嫌字不得,不大苦乎?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上一篇:唐·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下一篇:唐·柳宗元《李西川荐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