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o
tīng
q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ěn
xìng
hào
tóng
chén
wén
kōng
shēng
lái
ěr
wàn
shì
xīn
zhōng
qīng
chàng
kān
xiāo
tián
hǎo
yǎng
méng
yóu
tīng
sān
yuè
ān
wèi
bái
tóu
wēng

译文

我生性喜爱琴,尘世的杂念听到琴音便消散空无。一道琴声传入耳中,世间所有事务就都远离心间。琴音清越流畅,能够消除疾病,琴音恬静平和,很适合滋养心灵、启蒙心智。尤其适合聆听多种琴曲,才能来慰藉我这年老之人的心灵。

逐句剖析

"本性好丝桐":我生性喜爱琴,

# 好:一作爱。

"尘机闻即空":尘世的杂念听到琴音便消散空无。

"一声来耳里":一道琴声传入耳中,

"万事离心中":世间所有事务就都远离心间。

"清畅堪销疾":琴音清越流畅,能够消除疾病,

"恬和好养蒙":琴音恬静平和,很适合滋养心灵、启蒙心智。

"尤宜听三乐":尤其适合聆听多种琴曲,

"安慰白头翁":才能来慰藉我这年老之人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好听琴》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白氏长庆集》,诗作围绕“寄情琴音”主题,借琴音展现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开篇直言本性好琴,琴音入耳便消弭尘俗杂念;后以夸张手法,凸显琴音净化心灵、超脱万事的力量,写琴音“清畅”“恬和”可疗愈身心,尾联化用“荣启期三乐”典故,借琴音寄寓晚年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心境。全诗语言平易却含深意,结构紧凑、对仗工整,体现白居易“言浅意深”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具体年份难考),彼时他历经宦海风波,对心灵宁静的渴求愈发强烈,诗中“白头翁”的自称,正是晚年心境的映照。白居易一生痴迷音律,写下《琵琶行》等音乐题材经典,《好听琴》延续其以音律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借琴音传递超脱尘俗、安守本心的人生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描绘琴音“清畅”“恬和”的特点,展现琴音涤荡心灵、消除杂念、抚慰心境的效果,抒发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晚年淡泊情怀,体现其“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代:以“丝桐”代古琴,借琴的材质特点,简洁关联琴音清雅特质,让“本性好丝桐”的表述更含蓄,唤起读者对古琴雅乐的联想。夸张:“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放大琴音效果,将琴音净化心灵的作用极致呈现,凸显琴音助诗人超脱世俗的强大力量。用典:化用“荣启期三乐”典故,“荣启期三乐”出自《列子・天瑞》,荣启期为春秋隐士,逢孔子时自述三乐:“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得为男矣,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三乐也。”《好听琴》尾联“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借古贤自比,晚年历经宦海后,以琴音、“三乐”表安贫乐道、超然物外心境,增添文化底蕴,让情感抒发含蓄深沉。直抒胸臆:首联直陈对古琴的偏爱及琴音净化心灵、消散尘俗杂念的作用,开篇奠定“借琴音寄情言志”基调,情感表达直接真挚,契合“言浅意深”风格。对仗:颈联“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清畅”与“恬和”相对,均为叠词形容琴音特质,前者显通透,后者表平和;“堪销疾”对“好养蒙”,“堪”“好”为助动词,“销疾”(消散疾病)与“养蒙”(滋养蒙昧心灵),从生理、心理维度,以工整对仗展现琴音疗愈价值,让诗句节奏对称,增强表意的凝练与韵律感,体现律诗对仗精巧的创作特色。

3. 分段赏析

首联“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开篇直抒胸臆。“本性好丝桐”,诗人直言自己天生喜爱古琴,将对古琴的偏爱袒露无遗。“尘机闻即空”,一旦听到琴音,尘世的机心、杂念瞬间消散,凸显琴音强大的心灵净化力,为全诗定下“琴音涤荡心灵”的基调,让读者初窥诗人借琴音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颔联“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运用夸张手法,放大琴音的影响。琴音刚传入耳,世间万事便被隔绝在心外,通过听觉感受具象化,与《船夜援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的表述形成互文,前者侧重琴音入耳时的瞬间超脱,后者强调琴为知音、常伴左右,二者呼应,共同展现诗人与琴音交融、挣脱俗务羁绊的状态,让琴音净化心灵的功效更具感染力。颈联“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从生理、心理双向解读琴音价值。“清畅”摹写琴音通透、流畅的特质,似能穿透身心,连疾病都可消散;“恬和”描绘琴音营造的平和意境,可滋养蒙昧心灵,让人回归宁静。“清畅”“恬和”两组叠词,既贴合琴音韵律,又强化诗句节奏感。尾联“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化用《列子》“荣启期三乐”典故(荣启期以布衣、长寿、乐天为三乐,安贫乐道)。诗人以古贤自比,晚年历经宦海,借琴音、借“三乐”典故,表达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心境。“安慰白头翁”,点明琴音是晚年心灵寄托,呼应创作背景中“追求心灵宁静”的状态,收束全诗,让琴音寄寓的淡泊情怀,更显深沉。全诗四联,从爱琴、闻琴、悟琴到寄情琴音,结构紧凑,对仗工整,尽显白居易律诗创作的精湛,也生动展现其晚年“言浅意深”的诗风,借琴音传递超脱世俗、安享宁静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

下一篇:唐·许浑《湖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