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chuāng
zhú
s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piàn
shí
shù
gān
竿
qīng
qīng
zhú
xiàng
yǒu
qíng
rán
kàn
kuàng
lín
běi
chuāng
xià
jìn
西
táng
yún
fēng
sàn
qīng
tái
hán
wēi
绿
yǒu
shuāi
lǎo
fāng
qióng
yǎn
chuāng
fēi
gòng
xiāng
bàn
宿

译文

一片寒凉的石头,几竿翠绿的竹子。它们仿佛对我有情,让我看也看不够。更何况它们就在北窗之下,又靠近西塘的弯曲处。竹林间的清风散开,苔藓上的雨滴带着微微的绿意。虽然有妻子也已衰老,没有子嗣,我独自一人感到孤独。不要关上夜晚的窗扉,让我与这些竹石相伴度过长夜。

逐句剖析

"一片瑟瑟石":一片寒凉的石头,

"数竿青青竹":几竿翠绿的竹子。

"向我如有情":它们仿佛对我有情,

"依然看不足":让我看也看不够。

"况临北窗下":更何况它们就在北窗之下,

# 窗:一作檐。

"复近西塘曲":又靠近西塘的弯曲处。

"筠风散余清":竹林间的清风散开,

"苔雨含微绿":苔藓上的雨滴带着微微的绿意。

"有妻亦衰老":虽然有妻子也已衰老,

"无子方茕独":没有子嗣,我独自一人感到孤独。

"莫掩夜窗扉":不要关上夜晚的窗扉,

"共渠相伴宿":让我与这些竹石相伴度过长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窗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着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与孤独心境的抒发。诗歌通过对竹石、北窗、西塘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拟人化(“向我如有情”)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写石与竹,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进一步描绘了景物的位置,北窗与西塘的环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描写了风中竹香与雨后苔藓的清新,细腻地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人以自身孤独的处境作结,表达了对自然的依赖与陪伴的渴望。这首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简洁明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北窗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一片青石、几竿翠竹的喜爱之情,仿佛这些景物对诗人有着特别的情谊,让他看不够。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些景物所处的环境,北窗之下、西塘之畔,以及竹风带来的清凉和苔藓上的微绿。诗中还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孤独,“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最后以“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自然景物相伴的愿望。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与豁达。

2. 写作手法

拟人:“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中,诗人将“瑟瑟石”和“青青竹”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们对诗人有着特别的情谊,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亲近之情。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将自然的清新与诗人的孤独心境相融合。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衬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对比:诗人通过对“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的描写,与自然景物的生机形成对比。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活力反衬出诗人生活的孤独,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实写,“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也有对情感的虚写,“向我如有情。”。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诗人开篇点题,描绘了一片青翠的石头和几竿青竹。这里的“瑟瑟石”和“青青竹”不仅写出了景物的颜色,更以“瑟瑟”“青青”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第三、四句:“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诗人赋予竹石以情感,仿佛它们在向诗人传递着某种情谊,而诗人也因这份情谊而流连忘返。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不仅使景物更具生命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依恋。第五、六句:“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竹石的位置,它们位于北窗之下,又靠近西塘之畔。这样的布局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更通过“北窗”“西塘”的意象,增添了一份清幽与静谧。后六句:“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前两句通过“筠风”“苔雨”等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竹石的清幽之美。后两句则转入诗人自身的感慨,表达了因无子而孤独的心境,最后以“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作结,将诗人对竹石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文翁讲堂》

下一篇:唐·白居易《老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