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百情足":吃一顿饱饭,所有烦恼都能消解,
"一酣万事休":喝一场大醉,世间万事都可罢休。
"何人不衰老":哪个人不会衰老,
"我老心无忧":我虽年老,心里却毫无忧愁。
"仕者拘职役":做官的人被职务差役束缚,
"农者劳田畴":种田的人在田地里辛苦劳作。
"何人不苦热":哪个人不苦于暑热,
"我热身自由":我虽身热,却享有自由。
"卧风北窗下":在北窗下躺卧吹风,
"坐月南池头":到南池边对月闲坐。
"脑凉脱乌帽":脑袋清凉时摘下黑色的帽子,
"足热濯清流":双脚燥热就去清澈溪流中冲洗。
"慵发昼高枕":犯懒时白天高枕安睡,
"兴来夜泛舟":兴致起了夜里泛舟游玩。
"何乃有余适":为啥能这么闲适自在,
"只缘无过求":只因为没有过度的欲求。
"或问诸亲友":有人问我的亲友们,
"乐天是与不":我是不是真“乐天”呀。
"亦无别言语":亲友们也没别的话,
"多道天悠悠":大多说“天地悠悠”。
# 天:一作大。
"悠悠君不知":悠悠然的这份心境与意趣,您尚不了解,
"此味深且幽":这种滋味深邃又幽远。
"但恐君知后":只是担忧您知晓后,
"亦来从我游":也会来跟随我一同悠游 。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以质朴语言,从饮食之满足写起,传递出对生活极低欲求与随性洒脱。“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对比常人对衰老的忧惧,凸显诗人安于暮年、心无挂碍的豁达。“仕者拘职役,农者劳田畴。何人不苦热,我热身自由”,通过仕者、农者的拘苦,反衬自身虽处炎夏,却因身心自由,独得清凉,将“自由”在生活中的珍贵全然体现。“卧风北窗下,坐月南池头。脑凉脱乌帽,足热濯清流”,一系列生活场景描写,如“卧”“坐”“脱”“濯”,动作连贯自然,勾勒出诗人在自然中闲适自在的画面,语言浅白却精准捕捉生活意趣。“慵发昼高枕,兴来夜泛舟”,“慵”与“兴”的状态转换,尽显随性而为的生活节奏,呼应“心无忧”的心境。“何乃有余适,只缘无过求”,直抒胸臆,点明“闲适”源于“无过求”的生活哲学,是对前文生活状态的提炼升华。“或问诸亲友,乐天是与不。亦无别言语,多道天悠悠”,借亲友问答,以“天悠悠”的回应,强化“乐天安命”的氛围。“悠悠君不知,此味深且幽。但恐君知后,亦来从我游”,既藏着对“闲适幽味”的自得,又以邀约之语,让这份淡泊心境更具感染力。
上一篇:唐·白居易《北窗竹石》
下一篇: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