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门深少送迎":住所偏远没有迎来送往的友客,
# 少送迎:指很少有客人来访。
"披衣闲坐养幽情":披上衣服闲坐静养情性。
# 幽情:深远高雅的感情。
"秋庭不扫携藤杖":秋天的庭院没有打扫,拄着藤杖,
# 藤杖:用藤编织而成的手杖或拐杖。
"闲蹋梧桐黄叶行":踏着梧桐落叶悠闲地散步。
# 行:散步。,梧桐:树木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闲适生活诗。描绘了诗人在洛阳闲居时,身处偏僻幽深庭院,少有人迎送,披衣闲坐涵养幽情,秋庭不扫手持藤杖踏梧桐黄叶漫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晚年闲适又略带落寞的心境,体现了其从早年“兼济天下”到晚年“独善其身”的转变。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诗中“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抓住“不扫秋庭”“携藤杖”“踏黄叶”这些细微的动作和场景进行刻画。“秋庭不扫”呈现出庭院的自然状态,体现出一种随意与闲适;“携藤杖”这一细节描绘出诗人悠然的形象;“闲蹋梧桐黄叶行”细腻地写出诗人在黄叶间漫步的情景,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闲居生活的悠然自在,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闲适氛围。情景交融:整首诗情景交融。前两句“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诗人所处的偏僻幽深之地,少有人往来送迎,这样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在此情境下诗人披衣闲坐涵养幽情,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后两句“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描绘的秋庭、梧桐黄叶等秋日之景,与诗人悠闲漫步其间的行为相结合,将诗人闲适又略带落寞的复杂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借景抒情,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闲居中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晚秋闲居》开篇“地僻门深少送迎”,单句赏析,直接点明诗人身处偏僻之地、幽深庭院,少有人迎送的生活境况,勾勒出闲适生活状态,为全诗奠定基调。“披衣闲坐养幽情”,此句聚焦诗人自身,生动展现其居家随意、悠然自得,正涵养与外界相隔的幽情,凸显闲适心境。后两“秋庭不扫携藤仗,闲踏梧桐黄叶行”,段落赏析,描绘诗人面对秋庭落叶不扫,手持藤杖悠闲踏叶漫步的场景,连用两个“闲”字,从里到外透出闲情,不见内心活动,生动体现白居易晚年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的状态,使我们对其晚年生活与精神状态有所了解。
4. 作品点评
《晚秋闲居》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生活与精神状态的转变。此诗虽无深刻寓意,却生动体现其从早年“兼济天下”到晚年“独善其身”的变化。诗中语言质朴自然,以简洁笔触勾勒出闲适生活场景,“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让我们得以窥探诗人彼时心境,在其诗歌创作历程中,是反映人生不同阶段心境的独特篇章。
上一篇: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下一篇:唐·白居易《戏答诸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