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胡马客":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
"绿眼虎皮冠":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笑拂两只箭":他善于施弓放箭,
"万人不可干":有万夫不当之勇。
# 干:触犯,冒犯。
"弯弓若转月":只见他弯弓如满月,
# 弯弓若转月:谓张弓射箭之快。
"白雁落云端":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双双掉鞭行":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
# 掉鞭:犹摇鞭。掉:摇动。
"游猎向楼兰":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 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
"出门不顾后":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
"报国死何难":为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天骄五单于":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
# 天骄五单于:概言匈奴各部。《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宣帝纪》: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呼韩邪单于,击杀屠耆堂。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
"狼戾好凶残":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 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戾,凶暴。
"牛马散北海":其牛马遍布北海,
# 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汉书·苏武传》: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这里泛指匈奴之地。
"割鲜若虎餐":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 割鲜:谓割生肉而食。鲜,新杀之禽畜。
"虽居燕支山":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
# 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不道朔雪寒":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妇女马上笑":其妇女骑在马上嘻笑,
"颜如赪玉盘":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 赪:红色。
"翻入射鸟兽":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
# 入:集作飞。
"花月醉雕鞍":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旄头四光芒":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
# 旄头四光芒:谓胡兵入侵。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争战若蜂攒":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 攒:聚集。
"白刃洒赤血":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
"流沙为之丹":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名将古谁是":古时御敌名将是谁,
"疲兵良可叹":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 良:诚然,的确,实在。
"何时天狼灭":何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
# 何时天狼灭: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史记·天官书》:其(参)东有大星曰狼。狼角变色多盗贼。正义:狼为野将,主侵掠。
"父子得闲安":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
# 闲安:一作安闲。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系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边塞诗篇。作品既传神描绘了边民勇武尚战之风习与生活图景,又深刻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边患的深切忧思与强烈警世之音,更寄托着对百姓疾苦的悲悯及祈盼和平的心声。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白描:“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以简笔勾勒边民形象,绿瞳、兽皮冠、拭箭动作等细节速写,配合“万人不可干”的夸张式收束,瞬间建立骁勇剽悍的人物特写。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六句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麾下胡人精兵。这些多为契丹等部族悍勇(“绿眼虎皮冠”),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充作死士。诗中“弯弓若转月”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月,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第七,八句“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这两句看似平实,实则暗藏深意,“游猎向楼兰”需穿越中原腹地,而“楼兰”实为长安隐喻。第九至十四句诗人借古讽今,以“匈奴”犯边典故暗寓战乱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原指西汉后期匈奴内乱所立五部:呼韩邪、屠耆、呼揭、车犁、乌藉单于,后统归呼韩邪。此处"五单于"实泛指匈奴诸部。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屡犯河北、山西等地,严重威胁汉初政权,迫使朝廷采取和亲纳贡之策,直至武帝发动反击方退其势。第十五至二十句的诗中“燕支山”位于甘肃河西,原属月氏、乌孙游牧地,后为匈奴浑邪王所据。其地水草丰茂,盛产胭脂草,《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正应“北地胭脂”意象。元狩二年霍去病越燕支山大破匈奴,致其悲歌:“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第二十一至二十八句中“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以惊心笔触描绘战场景象。“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非赞名将功业,而悯士卒疾苦。纵匈奴旧事已远,然“幽燕胡儿”躁动预示新患,故结句“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平叛之望,亦发战争警讯,折射诗人对动荡民生的深切忧思。
# 胡震亨曰:梁鼓角横吹本词言剿儿苦贫,又言男女燕游。太白则依题立义,叙边塞逐虏之事。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明皇喜事边功,宠任番将。天宝十载,高仙芝败于大食,安禄山败于契丹。是诗之作,必刺禄山也。“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诘之也。“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叹之也。言切而意悲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下一篇:唐·韦庄《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