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文袄造新成":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
# 水波文:水波纹。
"绫软绵匀温复轻":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 绵匀温复轻:以丝绵絮袄,故暖而且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
# 拥:披在身后,不结纽带,像拥被的样子。
"晚出宜披踏雪行":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鹤氅毳疏无实事":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
# 无实事:言不切实用。,毳疏:鸟兽的细毛。毳:脆弱不坚。,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
"木棉花冷得虚名":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 木棉花冷得虚名:言棉絮不暖,空与丝绵同名。棉,一作“绵”。花,即棉絮。
"宴安往往欢侵夜":宴会上的安逸享乐常常让人尽情欢愉直至深夜,
"卧稳昏昏睡到明":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
# 农桑:农业,农事。
"耳里如闻饥冻声":好像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
"与君都盖洛阳城":与您分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排律诗,也是一首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诗。诗中描绘了新制绫袄的温暖舒适,借由自身穿着绫袄的感受,联想到百姓的饥寒交迫,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作艰辛的同情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绫软绵匀温复轻”与“百姓多寒无可救”这两句将绫袄的温暖舒适与百姓的饥寒交迫进行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公,强化作者的悲悯之情。细节描写:“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通过对绫袄的用料、外观和质地的细致描写,如“绫软绵匀”“温复轻”,让读者对绫袄有直观的感受,突出其精致与舒适。
3. 分段赏析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这首诗的前四句,先介绍新袄的用料和式样,展现其轻柔保暖的特性,接着说明其适合在早晨晒太阳、晚上踏雪出行的用途,突出了绫袄的实用性;中间四句,通过与鹤氅、木棉对比,侧面表现绫袄优点,又写穿着绫袄能安然入睡,为后文转折蓄势;最后四句,笔锋一转,由自身温暖想到百姓寒苦,发出“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的感慨,体现作者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
4. 作品点评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是白居易七言排律中较成功之作。其艺术特色鲜明,前半部分对绫袄温暖舒适的细致铺陈,与后文贫民饥寒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增强了情感冲击力。诗中借鉴赋法,每一联从不同视角转换,把新绫袄的温暖全方位呈现,且中间几联完全合律对仗、讲究粘对,是标准的七言排律写法。此诗立意正确,句法节奏把控得当,形象丰富,凭借深刻内涵与高超艺术水准,在文学史上获得一定声誉。
# 白乐天有《新制绫袄》诗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暖绵匀温复轻。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卒章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可谓善推其所为之心矣。又观《新制布裘》诗曰:“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后诗正与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观乐天前诗,则与“楚人亡弓,楚人得之”相类;观乐天后诗,及子美诗,可与“人亡弓,人得之”其意同也。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 老杜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贮天下寒士俱欢颜。”白乐天诗云:“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二公其先天下之忧而忧者与!
明都穆《南濠诗话》
上一篇:唐·韦庄《庭前菊》
下一篇:唐·刘希夷《相和歌辞·采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