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两赤羽":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
# 赤羽:指羽毛赤色的禽鸟,这里指赤色旗帜。谓箭之羽染以赤者。《国语》所谓“朱羽之矰”是也。又《六韬注》:飞凫、赤茎、白羽,以铁为首:电景、青茎、赤羽,以铜为首。皆矢名。
"来游燕赵间":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天狼正可射":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
# 天狼:指天狼星。冬季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双星。
"感激无时闲":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观兵洪波台":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
"倚剑望玉关":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请缨不系越":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
"且向燕然山":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 燕然山: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风引龙虎旗":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
"歌钟昔追攀":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 昔:一作忆,一作共。
"击筑落高月":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 落高月:指从月高的时候玩到月落的时候。
"投壶破愁颜":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 投壶:古代的一种娱乐游戏。
"遥知百战胜":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
"定扫鬼方还":一举把敌人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 鬼方:商时外族部落名,此应指反叛作乱的契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绘了诗人在邯郸洪波台观兵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北上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 写作手法
用典:“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运用终军请缨出使南越和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借景抒情:“风引龙虎旗”等句,通过描绘风卷军旗等景象,营造出军队操练的壮观场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细节描写:“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通过击筑、投壶等细节,展现出宴饮时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情绪。
3. 分段赏析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两句开篇点题。“两赤羽”象征着某种使命或身份,诗人以此表明自己来到燕赵之地,为下文的豪情抒发做铺垫,展现出诗人潇洒的游历姿态。“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两句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天狼”在古代常用来指代侵扰边境的敌人,诗人认为此时正是射杀天狼,即抗击外敌的好时机,心中的感激、报效国家之情从未停歇,生动地体现出诗人急切渴望投身报国的心情。“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两句描写场景。诗人在洪波台观看士兵操练,手持宝剑,目光望向玉门关方向。“倚剑”这一动作凸显出诗人的英武豪迈,“望玉关”则点明了关注的边疆战事,表现出对国家边疆安危的关切。“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两句表明志向。诗人不愿像终军那样只在南越建功,而是要前往燕然山,像窦宪那样大破匈奴,刻石记功而还。借用典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立不朽战功、报效国家的宏大志向。“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两句描绘观兵时的热闹场景。风卷动着龙虎旗,歌钟齐鸣,展现出军队操练时的壮观场面,营造出热烈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出军队的昂扬士气。“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两句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氛围。击筑的声音仿佛能让高月落下,投壶游戏使人们忘却忧愁。这两句描绘了宴饮时的娱乐活动,在观兵的紧张氛围中增添了轻松愉悦的元素,也体现出诗人在此时的豪情与畅快。“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两句是对战争胜利的展望。诗人坚信军队能够百战百胜,必定能平定鬼方凯旋而归。这两句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军队实力的自信,以及对胜利的乐观期待,也再次强化了全诗的爱国主题。
4. 作品点评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全诗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将观兵场景与自己的报国志向紧密相连。语言豪迈奔放,展现出其早期任侠仗义性格中渴望建功立业的一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亦率胸臆而出,形容峰势之高,奇语独造。
清乾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权德舆《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