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
"居无求安":居住不追求安逸,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 正:匡正,端正。,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靠近。
"可谓好学也已":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 可谓好学也已:以上出自《学而》篇。
"子曰":孔子说:“
"富与贵":富贵和显贵,
# 贵:地位高,显贵。,富:财物多,富裕。
"是人之所欲也":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不以其道得之":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
# 道:方法,途径。,以:用、按照。
"不处也":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贫与贱":贫穷与低贱,
"是人之所恶也":是人人都厌恶的;
"不以其道得之":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
"不去也":君子是不会摆脱的。
"君子去仁":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
"恶乎成名":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
# 恶乎:凭什么。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
# 违:离开,避开。,:没有。
"造次必于是":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
"颠沛必于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 颠沛必于是:以上出自《里仁》篇。于是:于,在;是,这。
"子曰":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十而立":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 惑: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不逾矩":不会超过规矩。”
# 不逾矩:以上出自《为政》篇。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 思而不学则殆:以上出自《为政》篇。殆:疑惑。
"子曰":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
# 小子:指学生们。
"《诗》可以兴":《诗经》可以激发心志,
"可以观":可以观察,
# 观:观察力。
"可以群":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可以讽刺时政。
# 怨:讽刺。
"迩之事父":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 迩:近。
"远之事君":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上出自《阳货》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五则语录体文字,也是儒家思想言论集。体现了君子在物质与精神追求、贫富取舍、个人修养历程上的准则,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及《诗》的多重价值。
2. 分段赏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句为孔子所言,强调君子为学的核心在于精神修养。“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明确否定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敏于事”倡导做事须勤勉认真,“慎于言”主张说话应谨慎审慎,“就有道而正焉”指向以有道之士为榜样修正自身言行。全句通过规范日常言行,勾勒出重德轻物、务实修己的君子形象,点明“好学”的本质在于道德与精神的提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句为孔子对君子对待贫富态度的阐述。先承认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再以“不以其道”为准则,强调不合道义的富贵坚决不接受,符合道义的贫贱不必刻意逃避。继而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反问,强化仁德对于君子的决定性意义,最后用“终食之间”“造次”“颠沛”等不同场景,突出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违背仁德,彰显道义至上的价值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句为孔子自述个人成长与修养的历程。以十年为一个阶段,从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确立人生信念与处世原则,四十岁不再困惑迷茫,五十岁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心平气和接纳不同意见,七十岁达到随顺心意却不逾越规矩的境界。层层递进的表述,既展现了个人修养的阶段性特征,也揭示了道德完善需循序渐进、终身践行的规律,成为后世士人自我提升的重要参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句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辩证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指出,仅机械学习知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仅凭主观思考而不广泛学习,就会因缺乏根基而陷入危险。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既否定了死记硬背的盲目性,也批判了空想空谈的虚妄性,精准概括出学习过程中“学思结合”的重要方法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句为孔子对《诗经》价值的全面阐释。以反问句“小子何莫学夫《诗》”强调学习《诗经》的必要性,继而以“兴”(激发情志)、“观”(考察社会)、“群”(合群共处)、“怨”(讽喻时政)概括其审美,再从近处“事父”、远处“事君”点明其伦理实践意义,最后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其在知识积累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先秦·佚名《长水童谣》
下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