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问仁":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
"子曰":孔子回答说:“
"出门如见大宾":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
"使民如承大祭":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
"己所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
"勿施于人":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邦无怨":如此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抱怨,
# 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在家无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 家:卿大夫的封地。
"仲弓曰":仲弓说:“
"雍虽不敏":我虽然不聪明,
"请事斯语矣":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樊迟问什么是仁,
"子曰":孔子说:”
"爱人":爱人。”
"问知":樊迟问什么是智,
"子曰":孔子说:“
"知人":了解人。”
"樊迟未达":樊迟还是不明白。
"子曰":孔子说:“
"举直错诸枉":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
# 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废置,罢黜。
"能使枉者直":就能够让奸邪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樊迟退出来,
"见子夏曰":见到子夏说:“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
# 见于:被接见。见,接见。,乡:同“向”过去。
"子曰":老师说:
"‘":‘
"举直错诸枉":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
"能使枉者直’":就能够让奸邪的人变得正直’,
"何谓也":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子夏说:“
"富哉言乎":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
"舜有天下":舜管理天下,
"选于众":在众人中选拔人才,
"举皋陶":选了皋陶,
# 皋陶:舜时的贤。
"不仁者远矣":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天下":汤管理天下,
"选于众":在众人中选拔人才,
"举伊尹":选了伊尹,
# 伊尹:商汤时辅相。
"不仁者远矣":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仁":樊迟问什么是仁。
"子曰":孔子说:“
"居处恭":平日心怀恭谨,
"执事敬":做事严肃认真,
"与人忠":待人真心实意。
"虽之夷狄":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
"不可弃也":也是不能废弃的。”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语录体哲理散文。通过孔子与弟子关于“仁”“知”的对话,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等道德准则及举贤任能的智慧。
2. 分段赏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第一部分写仲弓问仁。孔子从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两方面作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待人接物需庄重恭敬,如同对待贵宾、主持重大祭祀般认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以推己及人的方式,点明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最后“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则指出践行这些要求的结果——无论身处邦国还是家族,都能让人心服无怨。仲弓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应,既体现其虚心受教的态度,也侧面反映孔子所言切中关键、值得践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第二部分聚焦樊迟问仁与问知。孔子先以“爱人”概括“仁”的本质,又以“知人”解释“知”(智慧),但樊迟未能完全理解。孔子进一步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深化: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枉者之上,能让邪枉者变正直。这一回答仍较抽象,樊迟便向子夏请教。子夏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为例,说明选贤任能的具体效果——贤能者被任用,不仁之人自然远离。这段对话层层递进,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方法,再到历史例证,体现孔子教学“循循善诱”的特点,也展现儒家“举贤才”的政治理想。“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第三部分是樊迟再次问仁。孔子从日常实践角度给出更具体的指引:“居处恭”(居家时态度恭谨)、“执事敬”(做事时认真专注)、“与人忠”(与人交往忠诚可靠),并强调“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便身处偏远之地,这些准则也不能丢弃。这一回答将“仁”落实到生活的每个细节,突出其普适性与实践性,体现了儒家“仁”不仅是道德理念,更是日常行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