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òng
wèn
zhèng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浏览量:2
gòng
wèn
zhèng
yuē
:“
:“
shí
bīng
mín
xìn
zhī
。”
。”
gòng
yuē
:“
:“
ér
sān
zhě
xiān
?”
?”
yuē
:“
:“
bīng
。”
。”
gòng
yuē
ér
èr
zhě
xiān
?”
?”
yuē
:“
:“
shí
jiē
yǒu
mín
xìn
。”
。”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逐句剖析

"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 政:治理国家的方法。,问:请教。,子贡:孔子的弟子。

"子曰":孔子说:“

# 子:孔子,字仲尼。

"足食":粮食充足,

# 食:粮食。,足:使充足。

"足兵":军备充足,

# 兵:军队,战备,兵力。

"民信之矣":民众信任朝廷。”

# 民信之:民之信,取信于民。信:信任;信仰。

"子贡曰":子贡问:“

"必不得已而去":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于斯三者何先":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 斯:这。

"曰":孔子说:“

"去兵":去掉军备。”

"子贡曰":子贡又问:“

"必不得已而去":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

"于斯二者何先":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曰":孔子说:“

"去食":去掉粮食。

"自古皆有死":自古以来,人都要死,

# 皆:都。

"民无信不立":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对朝廷缺乏信任,国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贡问政》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的文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凸显出“民信”作为治国根本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即便在物质条件(食)与军事力量(兵)受限的情况下,民众对国家的信任仍是维系政权存续的根基,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将“公信”置于超越生存需求的战略高度。这一思想既体现了儒家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认知,也蕴含着以民心为治国之本的人文关怀,其将精神信仰与政治稳定相联结的智慧,对理解传统治国理念中“信”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段对话以简洁的问答开篇,子贡直询治国之要,孔子则以“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作答。“足食”指向物质基础,强调粮食储备对民生的根本保障;“足兵”关乎国家安全,指军备充实以抵御外患;“民信”则侧重精神层面的信任,三者构成孔子眼中为政的核心要素。这一回答既立足现实需求,又蕴含对治国根本的深刻思考。“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对话在此推进至更具思辨性的层面,子贡假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舍弃其一,追问优先顺序。孔子果断选择“去兵”,在“食”“兵”“信”的排序中,将军事力量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这一选择并非轻视国防,而是基于对治国本质的判断——在孔子看来,粮食是民生存续的根基,民众的信任是政权稳固的灵魂,相较之下,军备虽为国家安全所需,却可在极端情况下暂时让位于前两者,体现出对治国轻重缓急的精准把握。“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当子贡进一步追问在“食”与“信”中如何取舍时,孔子给出了“去食”的答案,并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点明根本。这一论断极具冲击力:粮食是生存的物质前提,却可在“必不得已”时舍弃,而“民信”作为精神层面的信任基础,却是政权存续的根本。孔子将“信”提升至超越生存需求的高度,认为民众对国家的信任是立国之本,失去信任则国家无以立足,深刻阐释了“信”在治国中的意义。

2. 作品点评

此章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深刻阐释了儒家政治思想中“信”的核心地位。这一论述并非否定经济基础与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而是以极端假设凸显“信”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意义:粮食是生存之需,军备是安全之基,但唯有民众对政权的信任,才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精神根基。孔子认为,若失去“信”,即便物质丰足、武备强大,国家也会因失去民心而崩塌,这种将道德伦理与政治哲学深度结合的理念,体现了儒家“以信立国”的治国智慧,对后世理解政治本质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具有深远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韩婴《周公诫子》

下一篇:先秦·诗经《小雅·黄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