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yuān
wèn
rén

朝代:先秦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浏览量:2
yuē
:“
:“
wéi
rén
tiān
xià
guī
rén
yān
wéi
rén
yóu
ér
yóu
rén
zāi
。”
。”
yán
yuān
yuē
:“
:“
qǐng
wèn
。”
。”
yuē
:“
:“
fēi
shì
fēi
tīng
fēi
yán
fēi
dòng
。”
。”
yán
yuān
yuē
:“
:“
huí
suī
mǐn
qǐng
shì
。”
。”

译文

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逐句剖析

"子曰":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一日克己复礼":一旦人这样做了,

# 一日:一旦。

"天下归仁焉":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为仁由己":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

"而由人乎哉":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曰":颜渊说:“

"请问其目":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 目:大项之中再分的小项。

"子曰":孔子说:“

"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不去看,

"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不去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不去说,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曰":颜渊说:“

"回虽不敏":我虽不够聪敏,

# 敏:聪明,机警。

"请事斯语矣":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 事:从事,照着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颜渊问仁》是由先秦的孔子以及弟子所写的一篇以对话形式的文。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孔子关于“仁”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克制自身欲望,让言行符合礼的准则,就是“仁”。他强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约束自己、遵循礼仪,天下就能推行仁政。孔子还指出,践行仁德关键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当颜渊问具体该怎么做时,孔子提出“四勿”原则:不符合礼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渊表示,虽然自己不够聪慧,但一定按照这些教导去做。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的深刻理解和对实践的具体指导,也说明了个人修养和遵守道德规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颜渊问仁》出自儒家经典《论语》的第十二篇《颜渊》。《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是儒家学派的核心典籍。全书以语录体与对话体为主要形式,翔实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规范以及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文。以对话的形式,体现了孔子“仁”的理念,描绘了孔子向颜渊阐述“仁”的内涵,即克制自身欲望、使言行合于礼;表达了只要人人克己复礼,天下便可实现仁政,且实践仁德取决于自身的观点。同时,营造出一种师授徒学、深入探讨道德修养的氛围,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规范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 分段赏析

这段对话是孔子与弟子颜渊探讨“仁”的核心内涵,语言简洁却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思考。首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直接点题,孔子提出“仁”的实践方法:约束自我、遵循周礼。“克己”强调自我节制,“复礼”指回归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二者结合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接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将个人修养提升到社会层面——若人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整个社会便会归于仁道,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进一步强调主动性:践行“仁”全凭自己,而非依赖他人。这一观点突出个人责任,鼓励主动修养,而非被动等待。颜渊追问“其目”(具体做法),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答,从视觉、听觉、言语、行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规范,将抽象的“仁”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针对颜渊求知若渴的态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最后颜渊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不敏”自谦,表明接受教导并付诸实践的决心,展现弟子对老师的尊重与学习的诚恳。整段对话紧扣“仁”的主题,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既阐明了“仁”的核心,又给出了具体行动指南,还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传递了儒家“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思想。语言质朴无华,却因思想的深刻性而更具感染力,至今仍是理解儒家伦理的重要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民劳》

下一篇:先秦·诗经《丘中有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