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一日克己复礼":一旦人这样做了,
# 一日:一旦。
"天下归仁焉":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为仁由己":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
"而由人乎哉":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曰":颜渊说:“
"请问其目":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 目:大项之中再分的小项。
"子曰":孔子说:“
"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不去看,
"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不去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不去说,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曰":颜渊说:“
"回虽不敏":我虽不够聪敏,
# 敏:聪明,机警。
"请事斯语矣":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 事:从事,照着去做。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文。以对话的形式,体现了孔子“仁”的理念,描绘了孔子向颜渊阐述“仁”的内涵,即克制自身欲望、使言行合于礼;表达了只要人人克己复礼,天下便可实现仁政,且实践仁德取决于自身的观点。同时,营造出一种师授徒学、深入探讨道德修养的氛围,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规范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 分段赏析
这段对话是孔子与弟子颜渊探讨“仁”的核心内涵,语言简洁却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思考。首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直接点题,孔子提出“仁”的实践方法:约束自我、遵循周礼。“克己”强调自我节制,“复礼”指回归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二者结合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接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将个人修养提升到社会层面——若人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整个社会便会归于仁道,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进一步强调主动性:践行“仁”全凭自己,而非依赖他人。这一观点突出个人责任,鼓励主动修养,而非被动等待。颜渊追问“其目”(具体做法),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答,从视觉、听觉、言语、行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规范,将抽象的“仁”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针对颜渊求知若渴的态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最后颜渊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不敏”自谦,表明接受教导并付诸实践的决心,展现弟子对老师的尊重与学习的诚恳。整段对话紧扣“仁”的主题,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推进,既阐明了“仁”的核心,又给出了具体行动指南,还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传递了儒家“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思想。语言质朴无华,却因思想的深刻性而更具感染力,至今仍是理解儒家伦理的重要文本。
上一篇:先秦·诗经《民劳》
下一篇:先秦·诗经《丘中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