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 曰:说,说道。,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
#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而:连词。,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不亦说乎":不也很快乐吗?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 自:从。,朋:文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乐乎":不也很高兴吗?
# 乐:快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
# 愠:生气,恼怒。,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君子:指有才德的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亦:同样、也是。,不:表示判断。
"《学而》":《学而》
# 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曾子曰":曾子说:“
#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 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日:每天。,吾:人称代词,我。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
#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替。谋:谋划。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而》":《学而》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领悟新的见解与体会,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以为师矣":凭借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 矣:句末语助词“了”。,师:教师,老师。,可以为:可以、能成为。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则:连词,相当于“就”“便”。,思:思考;思索。,而:连词,表转折。,学:学习。
"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 殆:通“怠”,疑惑、疲惫。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由":仲由啊,
#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诲女知之乎":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 乎:语音助词。,之:代孔子教的东西。,知:通“智”聪明,智慧。,女:通假字“女”通“汝”,你。,诲:教,传授。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是知也":这才是聪明的。”
"《为政》":《为政》
"子曰":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就想着向他看齐,
#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齐:看齐。,思:希望,想着。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内:内心,自己。,贤:德才兼备的人。
"《里仁》":《里仁》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行走,
# 行:走路。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人。
#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 之:代指善者。,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方面。,其:代词,代指他们。
"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之:代指不善者。,改:改正。,而:顺接连词。
"《述而》":《述而》
"曾子曰":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士:有抱负的人。
"任重而道远":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
"仁以为己任":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
#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不亦重乎":不也很重大吗?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结束,
# 已:结束。停止。
"不亦远乎":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泰伯》":《泰伯》
"子曰":孔子说:“
"岁寒":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然后: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子罕》":《子罕》
"子贡问曰":子贡问道:“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
# 行:奉行。,一言:一个字。
"子曰":孔子说:“
"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 其恕乎: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己所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勿施于人":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 施:施加。
"《卫灵公》":《卫灵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及时人问和弟子间的谈论,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是研究孔子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的重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诸多篇章汇聚而成。书中内容多围绕学习之法、道德修为与处世之道展开。除此之外,文中还涉及品德修养的内核,为世人待人接物提供了可遵循的准则。
2. 分段赏析
第一则围绕学习方法与个人修养展开,意在启发人们对学习怀揣热忱,同时不断强化自我约束。第二则聚焦学习方法,探讨了知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联。第三则同样关乎学习方法,着重指出复习对于巩固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四则针对学习方法,着重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清晰阐释了“学”和“思”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第五则涉及学习态度,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聪慧好学、虚心请教的珍贵之处。第六则与学习态度相关,倡导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思想境界,着重提出人应当时刻进行自我反思。第七则涵盖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都要以谦逊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并且要保持端正的学习心态。第八则属于个人修养范畴,指出心怀理想抱负的人,理应具备坚定顽强的意志。第九则关联个人修养与社会现象,表明人要能经受住时间的磨砺,坚守内心的坚贞,不轻易屈服。第十则关乎个人修养,倡导人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上一篇:先秦·佚名《荀子引逸诗》
下一篇:先秦·佚名《左传引上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