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鸾凤姿":王少府,你玉树临风,身姿矫捷如仙鹤,
"飘飘神仙气":神态超然像神仙。
"梅生亦何事":你就是汉朝的仙人梅福啊,
# 梅生:即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为郡文学补南昌尉。王莽篡位,隐于九江一带,后传说成为神仙。见《汉书·梅福传》。
"来作南昌尉":为什么来南昌作府尉?
"清风佐鸣琴":清风袅袅伴着铮铮鸣琴之声,
# 鸣琴:喻瑕丘县令。此用宓子贱治单父典,孔子的学生宓子贱为单父宰,弹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寂寞道为贵":你以甘守寂寞,以无为而治和守道为贵。
"一见过所闻":只要一看便知你的见识,
"操持难与群":你的操守难以与众人相同。
# 操持:常释为料理、操办、处理等。于此,则意为操守。如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谦。”
"毫挥鲁邑讼":你挥笔之间就处理完鲁邑的诉讼案件,
# 鲁邑:即唐鲁国之都,兖州治城瑕丘,今为兖州市。
"目送瀛洲云":同时还能心向瀛洲的仙云。
# 瀛洲:海上仙山名。
"我隐屠钓下":我如今隐居在市井,如同当年垂钓的姜尚,
# 屠钓:此为李白用姜尚典以自喻。姜子牙微贱之时,不为人知,曾“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后又隐钓于渭滨之磻溪。
"尔当玉石分":你应当能分清美玉和石头。
# 玉石:句读当为“玉、石”,玉即美玉,李白隐喻自己;石为普通石头,喻平常之人。
"无由接高论":无缘与你高谈阔论,
"空此仰清芬":只好远远地致意,表示仰慕之情。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开篇以鸾凤、神仙喻王少府,赞其气质超凡,借梅福典故暗示其才德。接着描绘他清风鸣琴、无为守道的为官风格及处理政务的干练与心向仙逸。李白以姜尚自比,叹自身隐于市井、怀才不遇,望王少府明辨贤愚,末句表达对王少府高洁品行的仰慕及未能畅聊的遗憾,尽显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以鸾凤之姿、神仙之气比喻王少府的超凡脱俗和高洁品质,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或情感。直抒胸臆:“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这样的直接抒情,表达了对无法与王少府亲聆高论的遗憾和对王少府清芬之气的仰慕。用典:“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一句使用了典故,以汉代梅福来比王少府,梅福曾为南昌尉,后弃官归隐,这里暗示王少府与梅福一样,有不寻常的才德和经历,委婉地表达了对王少府的赞誉和对其处境的理解,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李白以鸾凤之高贵、神仙之超脱为喻,生动地勾勒出王少府超凡脱俗、高洁不凡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鸾凤象征着吉祥与高贵,神仙则代表着飘逸不群、超脱尘世,李白用此二意象来比喻王少府,足见其对王少府人格魅力的高度赞赏。接着,用“梅生”的典故来类比王少府,暗指王少府本有着更高的志向和才华,却为何屈就于南昌尉这样的职位。此联既表达了对王少府才华的惋惜,也暗示了仕途的无奈和世态的炎凉。而后,笔锋一转,李白描绘了王少府的为官之道:“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描绘了王少府在官任上的生活状态。他以清风为伴,以鸣琴为乐,生活虽然清苦寂寞,但他却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和信念。这种以道为贵、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是李白所极为赞赏的。“一见过所闻,操持难与群。”这两句是李白对王少府个人品格的进一步赞美。他一见王少府,就深感其言谈举止、所见所闻均非常人可及。王少府的操守和坚持,使得他难以与世俗之人为伍,这种高洁自守的品格让李白深感敬佩。“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具体描绘了王少府处理政务时的洒脱与闲暇时的超脱:处理讼案时挥洒自如、公正无私,闲暇时则目送瀛洲之云,展现出其高远志趣与飘逸心境,仿佛随时都能飘然远去,追寻那瀛洲仙云。最后,“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无由接高论,空此仰清芬。”而李白自己则我如今隐居在市井,如同当年垂钓的姜尚,与王少府的高尚品格相比,自感如玉石之分,相去甚远。最后两句表达了李白无法与王少府亲自交流高论的遗憾,只能远远地仰望着他的清高芬芳,流露出对王少府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清心寡欲的好官吏形象。其中,“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两句尤为传神,将王少府的精明能干与清高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唐·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
下一篇:唐·高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