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不种艾":我本想种兰花而不种艾草,
# 艾:艾草。兰香艾臭,古人用来比喻君子小人或者贵贱美恶。,兰:兰草,有香气。
"兰生艾亦生":可兰花长出来时艾草也一同生长。
"根荄相交长":它们的根相互交错着生长,
# 荄:草根。
"茎叶相附荣":茎叶相互依附繁荣起来。
"香茎与臭叶":散发香气的兰茎与气味难闻的艾叶,
"日夜俱长大":日日夜夜都在不断生长。
"锄艾恐伤兰":想要锄掉艾草又怕伤到兰花,
"溉兰恐滋艾":想要浇灌兰花又怕助长艾草。
"兰亦未能溉":最终兰花没能得到好好灌溉,
"艾亦未能除":艾草也没能清除掉。
"沉吟意不决":我沉思犹豫拿不定主意,
"问君合何如":想问你该如何是好。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以“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起兴,通过种兰却意外长出艾草这一现象引出下文的思考和讨论。象征:诗中的“兰”和“艾”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兰”通常被视为君子、贤才、美好品德的象征,而“艾”则象征着小人、恶劣的品质或不良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兰艾生长状态和处理它们时面临困境的描写,实际上是在象征社会中贤与不肖、善与恶等相互交织,难以分辨和处理的复杂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困惑。细节描写:诗中对兰艾的生长状态进行了细致的细节描写,如“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通过对兰艾根茎、茎叶生长情况以及香气与臭味的对比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兰艾并生且相互纠缠的状态。
2. 分段赏析
开篇“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诗人表明本想种兰,不想种艾,可兰花生长的同时,艾草也随之冒了出来,它们的根相互交错生长,茎叶相互依附繁荣,生动展现出兰艾纠缠不清的状态。这里的“兰”象征着美好、高洁的事物,如君子、贤才或美好的品德,“艾”则象征丑恶、低贱的事物,像小人、不良的品行,诗人借此为后文抒发面对善恶混杂的困境埋下伏笔,初步流露出困惑之感。接着“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香美的兰茎与臭秽的艾叶日夜都在生长,进一步强调二者同时发展的特点,强化它们并存的事实,“香茎”与“臭叶”的鲜明对比,让诗人的无奈与困惑愈发加深,为下文提出处理困境做了更充分铺垫。随后“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具体描述了诗人面对兰艾共生时的两难选择,想要锄掉艾草怕伤到兰花,想要浇灌兰花又害怕助长艾草生长,结果兰花没能好好灌溉,艾草也无法清除,诗人将自己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出在面对社会中美好与丑恶交织的复杂现象时,不知如何抉择、无力解决的困惑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最后“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诗人沉吟良久,内心犹豫不决,向友人发问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这一问不仅表现出诗人自身的困惑,更反映出对解决问题的渴望,通过向友人求助,诗人试图寻找一个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方法,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上一篇:唐·柳宗元《春怀故园》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崔使君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