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èn
y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òng
lán
zhòng
ài
lán
shēng
ài
shēng
gēn
gāi
xiāng
jiāo
zhǎng
jīng
xiāng
róng
xiāng
jīng
chòu
zhǎng
chú
ài
kǒng
shāng
lán
gài
lán
kǒng
ài
lán
wèi
néng
gài
ài
wèi
néng
chú
chén
yín
jué
wèn
jūn

译文

我本想种兰花而不种艾草,可兰花长出来时艾草也一同生长。它们的根相互交错着生长,茎叶相互依附繁荣起来。散发香气的兰茎与气味难闻的艾叶,日日夜夜都在不断生长。想要锄掉艾草又怕伤到兰花,想要浇灌兰花又怕助长艾草。最终兰花没能得到好好灌溉,艾草也没能清除掉。我沉思犹豫拿不定主意,想问你该如何是好。

逐句剖析

"种兰不种艾":我本想种兰花而不种艾草,

# 艾:艾草。兰香艾臭,古人用来比喻君子小人或者贵贱美恶。,兰:兰草,有香气。

"兰生艾亦生":可兰花长出来时艾草也一同生长。

"根荄相交长":它们的根相互交错着生长,

# 荄:草根。

"茎叶相附荣":茎叶相互依附繁荣起来。

"香茎与臭叶":散发香气的兰茎与气味难闻的艾叶,

"日夜俱长大":日日夜夜都在不断生长。

"锄艾恐伤兰":想要锄掉艾草又怕伤到兰花,

"溉兰恐滋艾":想要浇灌兰花又怕助长艾草。

"兰亦未能溉":最终兰花没能得到好好灌溉,

"艾亦未能除":艾草也没能清除掉。

"沉吟意不决":我沉思犹豫拿不定主意,

"问君合何如":想问你该如何是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问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描绘种兰时艾草也随之生长,兰艾根荄相交、茎叶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共长的情景。诗人以兰象征美好高洁之物,如君子、贤才;艾象征丑恶低贱,如小人、不良品行。面对锄艾伤兰、溉兰滋艾的两难困境,诗人困惑无奈,向友人发问求解。整首诗借兰艾并生这一生活现象,运用象征手法,抒发诗人在面对社会善恶混杂等复杂情况时的迷茫,展现了他对社会、生活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问友》一诗大约创作于元和元年(806)至元和六年(811),彼时白居易身处长安。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兰艾并生的奇特景象,二者根部盘绕交错,茎叶相互依附。面对此景,“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这般两难处境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白居易深感困惑,期望友人能给出圆满解答,于是创作了这首《问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以“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起兴,通过种兰却意外长出艾草这一现象引出下文的思考和讨论。象征:诗中的“兰”和“艾”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兰”通常被视为君子、贤才、美好品德的象征,而“艾”则象征着小人、恶劣的品质或不良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兰艾生长状态和处理它们时面临困境的描写,实际上是在象征社会中贤与不肖、善与恶等相互交织,难以分辨和处理的复杂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困惑。细节描写:诗中对兰艾的生长状态进行了细致的细节描写,如“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通过对兰艾根茎、茎叶生长情况以及香气与臭味的对比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兰艾并生且相互纠缠的状态。

2. 分段赏析

开篇“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诗人表明本想种兰,不想种艾,可兰花生长的同时,艾草也随之冒了出来,它们的根相互交错生长,茎叶相互依附繁荣,生动展现出兰艾纠缠不清的状态。这里的“兰”象征着美好、高洁的事物,如君子、贤才或美好的品德,“艾”则象征丑恶、低贱的事物,像小人、不良的品行,诗人借此为后文抒发面对善恶混杂的困境埋下伏笔,初步流露出困惑之感。接着“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香美的兰茎与臭秽的艾叶日夜都在生长,进一步强调二者同时发展的特点,强化它们并存的事实,“香茎”与“臭叶”的鲜明对比,让诗人的无奈与困惑愈发加深,为下文提出处理困境做了更充分铺垫。随后“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具体描述了诗人面对兰艾共生时的两难选择,想要锄掉艾草怕伤到兰花,想要浇灌兰花又害怕助长艾草生长,结果兰花没能好好灌溉,艾草也无法清除,诗人将自己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出在面对社会中美好与丑恶交织的复杂现象时,不知如何抉择、无力解决的困惑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最后“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诗人沉吟良久,内心犹豫不决,向友人发问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这一问不仅表现出诗人自身的困惑,更反映出对解决问题的渴望,通过向友人求助,诗人试图寻找一个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方法,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春怀故园》

下一篇:唐·白居易《题崔使君新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