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uí
yuán
zhú
chù
biàn
便
ān
xián
cháo
tíng
zhù
shān
xīn
shì
zhōu
shuǐ
shàng
shēn
tóng
宿
niǎo
lín
jiān
shàng
píng
hūn
jià
liǎo
lèi
féng
zhāng
fēng
què
huán
chǔ
fèn
pín
jiā
cán
huó
shēn
hòu
xiāng
guān

译文

随着缘分,所到之处都能获得安闲自在,既不投身于朝廷官场,也不隐居在深山之中。内心就像没有负担的小舟,漂浮在水面上,身体如同夜宿的鸟儿,暂时寄居于林间。如同尚平完成子女婚嫁之事后,没有了世俗的牵累,把冯翊官职的印信封好退还。处理安排家中剩余的生计事务,就好像这些事在自己身后,与自己不再相关。

逐句剖析

"随缘逐处便安闲":随着缘分,所到之处都能获得安闲自在,

"不入朝廷不住山":既不投身于朝廷官场,也不隐居在深山之中。

# 住:一作入。,入:一作住。

"心似虚舟浮水上":内心就像没有负担的小舟,漂浮在水面上,

"身同宿鸟寄林间":身体如同夜宿的鸟儿,暂时寄居于林间。

"尚平婚嫁了无累":如同尚平完成子女婚嫁之事后,没有了世俗的牵累,

"冯翊符章封却还":把冯翊官职的印信封好退还。

# 冯翊符章封却还:自注:时阿罗初嫁,及同州官吏放归。

"处分贫家残活计":处理安排家中剩余的生计事务,

"匹如身后莫相关":就好像这些事在自己身后,与自己不再相关。

# 匹:一作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怀》为唐代白居易所作。诗中围绕诗人自身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抉择展开,通过比喻、用典等手法,展现其不追逐朝廷功名、也不隐居深山,而是随缘自适的生活理念。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放下世俗牵挂、旷达闲适的情怀。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富有深意的特点,对于研究其思想和创作风格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将自己的心比作漂浮在水上的虚舟,身体比作寄宿林间的鸟,形象地写出内心的无拘无束和身体的寄寓状态,体现出闲适之感。用典:“尚平婚嫁了无累”运用尚平的典故,尚平在子女婚嫁完毕后,便不问世事,四处游览。借此表明自己摆脱世俗牵挂,追求自在生活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随缘逐处便安闲”点明主旨,强调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不入朝廷不住山”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选择,不追逐官场名利,也不遁入山林隐居。后两句的比喻生动描绘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如虚舟漂浮般自在,似宿鸟寄林般随性。“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却还。处分贫家残活计,匹如身后莫相关”,“尚平婚嫁了无累”借典故表达无牵无挂的状态,“冯翊符章封却还”表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最后两句写对贫家剩余生计的处置,以“莫相关”凸显出超脱豁达,不被世俗事务羁绊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下一篇:唐·施肩吾《冬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