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磴层层上太华":险峻的石阶层层攀登至太华山,
# 太华:《读史方典纪要》:“太华山,在县(彰明)东北五十里。”太华观在其上。
"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深处有一座人居之地。
"道童对月闲吹笛":道士对着月亮悠闲地吹笛,
"仙子乘云远驾车":仙子乘坐云彩远行驾车。
"恠石堆山如坐虎":奇峰险石堆砌而成的山峦宛如一只腾跃的虎,
"老藤缠树似腾蛇":古老的藤蔓缠绕在树上宛如一条腾飞的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曾经传闻有玉井和金河存在,
# 金河:银河。,玉井:星宿名。
"会见蓬莱十丈花":能够见到蓬莱仙岛上盛开的十丈高的花。
# 十丈花:指佛祖。《传灯传》:“释迦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示众,迦叶见之,破颜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太华观》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游仙题材诗。借太华观的自然与仙境意象,写出了太华山仿若仙境般的独特魅力。描绘了太华山险峻石阶、奇特怪石、繁茂老藤等壮丽景色,营造出白云缭绕、道童吹笛、仙子驾车的神秘仙境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太华观超凡之景的赞美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堆山的怪石比作坐虎,把缠树的老藤比作腾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华山怪石嶙峋、老藤缠绕的奇特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太华观周边环境的独特与神秘。夸张:“蓬莱十丈花”极力渲染出一种神奇、宏大的景象,夸张地描绘出太华观仿佛与传说中的仙境相连,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幻氛围。象征:“仙子”在古代文化中,通常代表着超凡脱俗、自由美好的境界或理想中的精神寄托。这里的“仙子”象征着诗人李白所追求的那种超越尘世束缚、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理想,体现了他对自由、美好、超凡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虚实结合:诗中对太华山的实景描写,展现了太华山的险峻和山中人家的景象。而“仙子乘云远驾车”等句则是虚构的仙境景象,是虚写。既描绘了现实中的太华观景色,又营造出神秘奇幻的仙境氛围,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太华观》首联开篇直白描绘出攀登太华山需历经层层陡峭石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直观展现登山之路的险峻艰难。“白云深处有人家”,此句以景衬情,白云缭绕深处隐匿的人家,为画面增添神秘朦胧色彩,暗示山中或许有超凡脱俗的隐居者,引发读者遐想。颔联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既有现实的生动感,又有超现实的奇幻感。同时,道童吹笛的动态与仙子驾车的动态相互映衬,一动一静,让诗歌的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亦真亦幻的氛围,体现出太华观如同仙境般的神秘与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仙境生活的向往。颈联巧用比喻修辞,将堆山怪石比作威风凛凛的坐虎,老藤比作灵动腾跃的蛇,生动刻画出太华山怪石嶙峋、老藤缠绕的独特景致,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强化了山中神秘氛围。尾联运用夸张与想象的表现手法,“蓬莱十丈花”以夸张之笔,描绘出仙境中奇花异景,展现诗人对神话仙境的美好憧憬,表达内心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借想象的仙境抒发浪漫情思,升华全诗意境。
4. 作品点评
《太华观》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非凡价值。诗人凭借丰富想象,将太华山实景与仙境元素巧妙融合。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生动勾勒出太华山的奇崛景观,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生命力,使诗歌画面感十足。诗歌营造出神秘而美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超凡之境的向往,引发读者对仙境、对美好的遐想与追求,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
上一篇:唐·张志和《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下一篇:唐·胡曾《戏妻族语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