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ìn
cháng
chéng
xíng

朝代:隋作者:杨广浏览量:2
qiū
fēng
yōu
yōu
xíng
wàn
wàn
suǒ
xíng
héng
zhù
cháng
chéng
xiǎo
zhì
xiān
shèng
zhī
suǒ
yíng
shù
wàn
shì
ān
亿
zhào
shēng
gǎn
dàn
jiāo
gāo
zhěn
shàng
jīng
běi
bǐng
jié
qiān
juǎn
róng
jīng
shān
chuān
chū
yuán
qióng
chāo
chuāng
jīn
zhǐ
háng
zhèn
míng
xīng
shì
qiān
shèng
wàn
dòng
yǐn
cháng
chéng
qiū
hūn
sài
wài
yún
àn
guān
shān
yuè
yuán
yán
驿
shàng
chéng
kōng
fēng
huǒ
jiè
wèn
cháng
chéng
hóu
chán
cháo
zhuó
jìng
tiān
shān
chén
guāng
zhào
gāo
què
shì
bīng
réng
zhèn
yào
huāng
shì
fāng
yǐn
zhì
gào
yán
xuán
gōng
guī
qīng
miào
qián

译文

萧瑟秋风吹起于北疆,王师从容不迫出征万里。万里之行是要做什么呢,要在茫茫大漠修筑长城。这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高深智慧,是历代圣君共同的经营。修筑长城是决定万世基业的国策,亿兆生民都将因为它而不受侵害。我怎么敢畏惧殚精竭虑,在都城高枕享乐呢。对北河外敌秉持有礼有节的军事威慑,王师的旗帜飘扬于千里大漠。山川时隐时现,原野旷远不见尽头。鸣金则行军止,击鼓则前行。千乘万骑浩浩荡荡,来到长城下的泉水窟饮马。秋云淤积,天光昏暗,月雾笼罩,关山暗淡。驿马沿着山岩在驰道上飞驰,烽烟在长城上腾起。问长城侯这是怎么了,原来是胡人大单于前来朝见。浑浊的硝烟在天山止息,清激的晨光照耀着高阙。王师卸下兵器仍然整齐威武,荒蛮之地也都归服了教化。王师宣告胜利凯旋,设宴庆功,要将这样的丰功伟绩告知于宗庙祖先面前。

逐句剖析

"肃肃秋风起":萧瑟秋风吹起于北疆,

# 肃肃:阴沉;萧瑟;清冷。

"悠悠行万里":王师从容不迫出征万里。

# 悠悠:悠长貌。

"万里何所行":万里之行是要做什么呢,

# 何所行:所行什么。

"横漠筑长城":要在茫茫大漠修筑长城。

# 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

"岂台小子智":这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高深智慧,

# 岂台小子智:“岂台”两句: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也可表示“我”的谦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台小子,小子我。我小子。《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台:三台。三公。官员自称,后为官员的称呼,如,臬台,府台等。也可表示“我”的谦称。智,智慧,聪明。

"先圣之所营":是历代圣君共同的经营。

# 所营:所营造。,先圣:先世圣人。

"树兹万世策":修筑长城是决定万世基业的国策,

# 万世策:适用万世的谋策。世,文苑作代。,兹:此。

"安此亿兆生":亿兆生民都将因为它而不受侵害。

# 亿兆生:亿兆生命。生,人民。

"讵敢惮焦思":我怎么敢畏惧殚精竭虑,

# 焦思:焦苦思虑。焦虑。,惮:畏难,怕麻烦。殚思竭虑。,讵敢:岂敢。怎敢。讵,岂。怎。

"高枕于上京":在都城高枕享乐呢。

# 上京:对国都的通称。起于汉朝。

"北河秉武节":对北河外敌秉持有礼有节的军事威慑,

# 武节: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北河秉:《诗纪》云。一作两河执。北河,注云。一作北东。清以前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乌加河,时为黄河正流,对南支而言,称北河。秉,一作“见”。

"千里卷戎旌":王师的旗帜飘扬于千里大漠。

# 戎旌:战旗。,卷:文苑作倦。

"山川互出没":山川时隐时现,

# 出没:时隐时现。

"原野穷超忽":原野旷远不见尽头。

# 超忽:旷远遥远貌。迅速貌。,穷:穷尽。

"摐金止行阵":鸣金则行军止,

# 行阵:行进的战阵。,摐金:摐:一作“撞”。撞金: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

"鸣鼓兴士卒":击鼓则前行。

# 鸣鼓:击鼓。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千乘万骑动":千乘万骑浩浩荡荡,

# 万骑:万个骑马。万马。骑,一作旗。,千乘:千辆车。

"饮马长城窟":来到长城下的泉水窟饮马。

# 长城窟:长城下的水窟。

"秋昏塞外云":秋云淤积,天光昏暗,

# 塞外:长城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昏:暗。

"雾暗关山月":月雾笼罩,关山暗淡。

# 关山月:关隘山岭的明月。汉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缘岩驿马上":驿马沿着山岩在驰道上飞驰,

# 驿马:驿站供应的马。供传递公文者及来往官员使用。,缘岩:沿着山岩。

"乘空烽火发":烽烟在长城上腾起。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乘空:凌空;腾空。

"借问长城侯":问长城侯这是怎么了,

# 长城侯:长安城的侯爷。长安城的地方长官。城,一作安。侯,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单于入朝谒":原来是胡人大单于前来朝见。

# 入朝谒:入朝觐见。,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浊气静天山":浑浊的硝烟在天山止息,

# 天山:山名,即祁连山。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这里泛指边塞。,静:文苑作净。,浊气:混浊之气。

"晨光照高阙":清激的晨光照耀着高阙。

# 高阙: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阙,乐府作关。,晨光:早晨的阳光。曙光。

"释兵仍振旅":王师卸下兵器仍然整齐威武,

# 振旅:即整顿部队。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

"要荒事方举":荒蛮之地也都归服了教化。

# 事方举:战事刚刚举行。方,一作万。,要荒: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

"饮至告言旋":王师宣告胜利凯旋,设宴庆功,

# 言旋:说凯旋。有说,回还。言,语首助词。,饮至: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

"功归清庙前":要将这样的丰功伟绩告知于宗庙祖先面前。

# 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故称。,功归:功劳归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隋炀帝杨广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当时,隋炀帝自西宁出发,途经扁都口,巡视至张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热情讴歌了长城这一宏伟建筑的修筑历程及其深远的历史价值。长城凝聚着先辈们的非凡智慧,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为后世带来了长治久安,保障了百姓的安康生活。诗中还生动描绘了千军万马在长城上激战的壮阔场景,通过战场厮杀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使得单于臣服,远国归顺。大军凯旋而归,欢庆胜利之时,以庆功酒告慰祖先的英灵,这无疑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与敬仰。整首诗不仅是对长城重要性的高度赞美,也是对那些为保卫国家而英勇献身的先辈们的深切缅怀。其雄浑壮阔的意境、深厚的情感底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先辈们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有人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09年,即大业五年,当时隋炀帝杨广正进行西巡至张掖。据史载,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政治动荡,为彰显大国声威,炀帝决意进行此次西行。公元609年,隋炀帝从京都大兴城出发,途经甘肃陇西,进入青海,横穿祁连山脉,经由险峻的大斗拔谷北上,最终抵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足迹远至青海与河西走廊。在张掖,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与使节纷纷前来觐见,表示归顺,各国商人也云集于此,进行贸易交流。炀帝此行不仅打通了丝绸之路,更在古丝绸之路上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展现了中华盛世的辉煌。这首诗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炀帝于西巡途中写就的。然而,也有人提出这首诗作于公元612年,即大业八年,那时隋炀帝杨广亲率百万大军征讨辽东,但此次出征于同年八月无功而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隋炀帝杨广在巡视西北张掖期间,写下了《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风格雄浑,一方面赞美了修建长城的伟大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展现了隋朝军队的强大威势,同时还体现出作为一国之君的豪情与胆略。

2. 分段赏析

开头“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筑长城”以秋风起兴,营造出苍凉而雄浑的氛围;行军万里、横跨沙漠筑长城的描写,突出任务的艰巨和宏大,景物如秋风、沙漠象征边疆的荒凉与挑战。接下“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焦思,高枕于上京”表达皇帝的自谦与担当,人物形象上强调继承先贤智慧,内容主题聚焦于筑长城作为“万世策”以安定百姓,思想感情流露出不敢懈怠的责任感,语言平实而深沉。“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展现军队行进的威武景象;旌旗飘扬、山川原野交错,景物描写生动,体现原野的辽阔和军队的气势。随后“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通过金鼓声和万旗舞动,渲染战斗前的紧张气氛,表达技巧上使用声响和动态描写,增强画面感,内容主题突出军队集结长城窟的行动。“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转向塞外黄昏的阴郁景色;云雾遮蔽月光、烽火升起,景物如云、月、烽火象征边境的紧张,艺术手法上以昏暗景象烘托战争氛围。转折处“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引入和平景象;单于朝见、天清气朗,对比前文的昏暗,表达技巧突出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内容主题转向和平降临,思想感情充满对安定与和谐的欣慰。结尾“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描写军队凯旋后继续边疆事务,最终功绩归于祖庙,语言简洁明快,内容主题强调胜利与责任,思想感情体现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全诗结构严谨,从行军筑城到和平归功,情感由苍凉转向昂扬,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国家防御画卷。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已跻身千古名篇之列,后人对此诗赞誉有加,称其:“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这一评价无疑确立了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乃至诗歌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下一篇:隋·尹式《别宋常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