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án
zhōu

朝代:隋作者:佚名浏览量:2
dòu
shān
yáng
píng
shān
bái
xià
bái
lóng
zhī
juàn
èr
zhàng
bàn
shǔ
luó
jiāng
bàn
shǔ
xuán

译文

豆子山上,瀑布声如敲瓦鼓。扬平山,瀑布水花似下白雨。下起了白雨,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山上垂挂的瀑布就像龙女织成的绢,长有二丈五。瀑布的水流一半流到罗江县,一半流到玄武县。

逐句剖析

"豆子山":豆子山上,

# 豆子山:即豆圌山,在绵州。

"打瓦鼓":瀑布声如敲瓦鼓。

"扬平山":扬平山,

# 扬平山:未详。

"撒白雨":瀑布水花似下白雨。

"下白雨":下起了白雨,

"取龙女":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

"织得绢":山上垂挂的瀑布就像龙女织成的绢,

"二丈五":长有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瀑布的水流一半流到罗江县,

# 罗江:县名,在四川省北部。又是水名,在罗江县东。

"一半属玄武":一半流到玄武县。

# 玄武:县名,即今四川省中江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绵州巴歌》一说是魏晋时期的一首杂谣歌辞,一说是隋朝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不详。这首民歌围绕一条瀑布展开描写,先交代瀑布的源头,再以生动笔触描绘它流经各处时发出的声响。作者由此展开丰富想象,将瀑布轰鸣比作娶亲时的鼓声,飞溅的水花联想成龙女撒下的白雨,又由龙女延伸出织绢的情节。最后,民歌点明瀑布的流向。此歌节奏轻快,充满浓郁的民间气息,通过奇妙的想象,为瀑布增添了奇幻色彩与地方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民歌,描绘了豆子山、扬平山瀑布的声响与形态,借龙女等神话联想赋予其奇幻色彩,点明瀑布分流之处,展现独特地方风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歌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条瀑布。如“打瓦鼓”将瀑布的声音比作敲瓦鼓的声音,“撒白雨”把瀑布冲击山石溅起的水花比作下细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声音的响亮和水花飞溅的形态。“织得绢”把瀑布想象成龙女织的白绢,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和质感,又增添了奇幻色彩。

3. 分段赏析

“豆子山”位于今四川绵阳县,“瓦鼓”为陶制乐器。歌中开篇以“豆子山,打瓦鼓”,形象地描绘出瀑布倾泻而下时,宛如敲击瓦鼓般雄浑激昂的声响。“扬平山”地处绵阳附近,具体方位虽难以确考,但作者以“扬平山,撒白雨”,生动勾勒出瀑布冲击山石,水花四溅、白雨纷飞的壮观景象。前两句绘声,后两句摹色,声色交织,尽显瀑布磅礴气势。作者借景生情,由瀑布落下的“白雨”,联想到古代传说中龙过降雨的神话;从瀑布轰鸣之声,联想到婚嫁奏乐场景,进而构思出“取龙女”的浪漫情节。顺着这一想象脉络,作者进一步联想到龙女出嫁所需的嫁衣,将眼前飞泻的瀑布,幻化为龙女织就的白绢,并以“二丈五”来形容瀑布的长度与高度。歌的末二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点明瀑布分流之势,一股奔流入罗江(旧县治位于今四川绵阳与德阳之间),一股注入玄武(今四川中江县),赋予自然景观以地理归属,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4. 作品点评

这首民歌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搭配质朴无华的比喻,生动展现出独特的民间风趣与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明余庆《从军行》

下一篇:隋·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